分類
旅行

20年前的一次跨國網聊

前兩天有讀者留言,說有家人住在北雪平,先後來過三次,都沒見過Peking的字樣。瑞典超快開始了,也許下次再來的時候,可以去現場看一次比賽,就像到北京不要錯過工體一樣。

聽說港大在假期被打卡遊客變成了北大,人們用「小紅書」的方式探索一座城的同時,也註定會錯過一些東西。

距離葡萄牙之行還有兩周多,連ChatGPT都善意提醒道:「C羅的出場情況可能會因為多種原因(如輪休、傷病或教練戰術安排)而變化,所以如果你特別希望看到C羅上場,最好提前關注相關的新聞和官方公告」。

比賽地吉馬良斯號稱是「葡萄牙的誕生地」,和波爾圖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除了看比賽之外,還有一周的時間可以在波爾圖周邊逛逛,但不知有多大一部分已經出現在別人的遊記中。

出於對葡萄牙足球的喜愛,初中時的我曾胡亂撥通過葡萄牙的Skype號碼,接聽的同樣是幾個半大小子,聽說我來自中國,他們堅持要聽聽中文rap,於是我就對著話筒唱起了周傑倫。

那天,我還學會了一句葡萄牙諺語,如果說「一個人來自中國」(Ele/ela vem da China),那就意味著Ta來自一個非常非常遙遠的地方……

分類
美食

35塊一斤的苦瓜,治好了我的挑食

在泰國超市碰上新鮮苦瓜,就像過年了一樣。上次看到它,還是在斯德哥爾摩。在國內從不主動吃苦瓜的我,毫不猶豫地把它買回了家。一盤苦瓜炒雞蛋,一直苦到現在。

夏天回國在飯館吃了清炒絲瓜,爸媽問「是不是太素了」?沒過幾天,我就給他們看「中超購物群」的聊天記錄 —— 人人都想吃的絲瓜最終還是沒有到貨。前一陣子,心心念念的油麥菜終於上架了,卻和白蘿蔔一起凍壞在路上。

沒想到「無肉不歡」的我們在外面最懷念的竟是蔬菜,正應了史鐵生那句話:「人缺甚麼想甚麼,甚麼都不缺的就寫一條『艱苦奮鬥』的字幅掛在客廳裡。」

說起來,無論在世界哪一個角落,凡是中國人多的地方,吃都不是甚麼問題。若實在放不下中華美食,完全可以選擇大一些的城市,畢竟「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胃』」。

「長江、長城、黃鱔、黃喉……」在餓的時候很容易就這樣唱下去了。

分類
社會

「對所有人開放的地方」,忘了鎖門

前不久,市圖書館的二層突然多出了幾個漫畫書架,原來是正在對青少年區進行拓展。結果立竿見影,第二天中午就看到好幾對兒初中生坐在那邊摟摟抱抱。等下午放學後,也常有小學生來圖書館打遊戲。我們也成功地借到一張Switch遊戲卡 —— 重溫了俄羅斯方塊。其他主機的遊戲卡就更豐富了。

瑞典語教材上有篇專門講圖書館的課文,就叫「圖書館: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地方」(Biblioteket – en plats för alla,沒錯,就是之前介紹過的alla)。

根據瑞典法律,每個市都必須設立圖書館。在被問到圖書館為什麼很重要時,圖書管理員Anna Karlsson解釋說:「圖書館是民主社會的一部分,讓每個人都能閱讀書籍、查詢信息、使用電腦和了解文化。圖書館還是一個重要的聚會場所,不管是獨自一人,還是與他人一起,都無需付費。」

很多人覺得圖書館只是一個借書的地方,但是在這裡還可以參加「語言咖啡角」、看報紙、獲得作業輔導、使用網銀、聽講座和音樂會等等。

既然圖書館對於社區如此重要,那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圖書館的呢?去年萬聖節,哥德堡市圖書館本應閉館,但工作人員卻忘了鎖門。結果人們像往常一樣來到這裡,閱讀、借書,直到工作人員發現了這次烏龍 —— 共有446人進入了圖書館,借走了245本書,其他甚麼也沒有發生。

分類
語文

瑞典人愛用的一個詞,很像上海話

瑞典語中的alla既可以表示「全部」,也可以表示「每個人」,聽起來有點兒像上海話裡的「阿拉」(我們?)。情人節在瑞典語中叫Alla hjärtans dag,直譯就是「所有心的日子」。不管有沒有情人,它更像是屬於每個人的節日。

還比如之前提過的公車刷卡標識,不管是誰,每個人都要刷卡(Alla ska blippa),而且刷卡的聲音也不會因票種的不同而不同。

課文中的一位環保者雖然既想旅遊,又不願坐飛機,但絲毫不影響她的理念:「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但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Ingen kan göra allt, men alla kan göra något.)

如果用ChatGPT的話總結,就是:「瑞典人喜歡使用這個詞是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包容和集體的文化觀念,這在瑞典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瑞典文化強調平等、團結和共同利益,alla這個詞在日常對話中的頻繁使用,體現了這種文化價值觀。」

一年前,我在街頭看到的那塊看板上的《世界人權宣言》也是這樣開頭的:Alla människa……如果翻譯成上海話就是「阿拉人類……」

分類
電影

最好看的賀歲片

如果只選一部春節檔電影的話,我應該會看《飛馳人生2》。而上一部讓我想去電影院的是《非誠勿擾3》。趕在假期結束前,終於在iPad上看完了這部橫跨十五年的系列電影。感慨物是人非的恐怕至少有海航。

對於很多人來說,馮小剛的賀歲片就是過年的代名詞。打開它,就像坐上了香山的纜車,登上了回京的航班。

當電影剛開始不久,秦奮和假笑笑「重逢」的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鄔桑和秦奮告別後,邊開車邊哽咽的一幕。這大概也是不管別人如何評價這部續作,但我心裡仍想看它的原因。

最好看的賀歲片一定是既符合你的笑點,又能打動你的那種。當然,片中對「建國」梗的一用再用真的大可不必。

至於影片最後留下的是真笑笑還是假笑笑,觀眾當然可以各自解讀,但有一點至少是可以肯定的 —— 她們都是舒淇演的。對吧,Sora?

等真到了智慧人可以亂真的那一天,我們回過頭便會發現,無論是秦奮還是笑笑,他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