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

命若琴弦

史鐵生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做《命若琴弦》,後來被陳凱歌拍成了電影《邊走邊唱》。小說中的盲人師徒背著三弦,一路靠說書為生。師傅的師傅曾留下一張藥方,得彈斷一千根琴弦做「藥引子」才能去抓藥,吃了藥就能看到東西了。比魯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名醫給父親開出的藥引還要奇特。

結果同樣毫無懸念,老琴師終於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他從琴槽中取出了那張50年來朝思暮想的紙條,在無數次詢問後才相信上面一個字也沒有,卻終於明白了師傅當年說的話 —— 咱的命就在這琴弦上。於是,他仿照師傅的樣子,把藥方封在了徒兒的琴槽裡,並告訴他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才行。

史鐵生說:「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寫這些文章,也許寫夠1000篇可以看見這個世界吧。或者是10000篇,誰知道呢。總之,用力彈斷每一根弦都很有必要。

分類
讀書

「是不該讓她回來的」

關於圍觀群眾,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個片段一個來自魯迅的《藥》,一個就是丁玲寫的《我在霞村的時候》。之所以揮之不去,是因為被現實反復印證。

主人公貞貞開始「為逃婚而在天主教堂被日本軍人搶去成為慰安婦」(許子東語),之後則是「被派去工作」的。

聽說貞貞回來了,以雜貨鋪老闆和他的老婆、兩個打水的婦人為代表的村民難掩心中的興奮,他們壓抑已久的委屈、欲望、「正義感」和惡一道噴湧而出。

聽到雜貨鋪老闆的話後,小說的敘述者說:「我忍住了氣,因為不願同他吵,就走出來了。我並沒有再看他,但我感覺到他又眯著那小眼睛很得意地望著我的背影。」

這個得意的小眼神不僅一直注視著丁玲,也像老大哥的副產品一樣注視著我們每一個人。

即便不能對身邊人所經受的苦難感同身受,也請不要成為壓彎他們尊嚴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類
讀書

伊布將意甲冠軍獻給他

周末的周杰倫演唱會重映和英超、意甲收官戰讓人暫時忘卻了眼前的煩惱。十年後米蘭雙雄先後奪冠,許多七零後意甲球迷大呼過癮。

AC米蘭的精神領袖,四十歲的瑞典人伊布拉希莫維奇在率隊重奪意甲冠軍之後,深情地談起上月病逝的經紀人和夥伴米諾·拉伊奧拉,伊布說:「這是我在沒有他的情況下贏得的第一個獎盃,他告訴我要回到米蘭並幫助俱樂部重返巔峰。我把這個獎盃獻給他。」

在自傳《我是伊布》中,描述了兩人相識的過程。伊布向採訪過他的記者泰斯諮詢適合他的經紀人人選,其中一個是個「黑手黨」,「我覺得黑手黨挺好的!」「我就猜到你會這麼說。」「太棒了,安排個時間讓我們見面吧!」

初見拉伊奧拉時,伊布還在心裡嘀咕「這個又矮又胖的傢伙真的是個經紀人嗎」,但很快就被他「堅定有力、不繞彎子」的說話方式所吸引。

「你想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球員嗎?還是說,你只想多賺點錢,然後穿戴著這些行頭到處顯擺?」

「不,我想成為最好的球員!」

「好!要知道,如果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球員,名表豪車之類的東西也會隨之到來;但如果你只追求金錢,那麼你甚麼也得不到。你懂了嗎?」

「懂了。」

「那就考慮一下吧,考慮好了就告訴我。」

伊布還沒回到車裡,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他,想要馬上開始合作。

「成。但如果你想跟我合作,你就得聽我的。」拉伊奧拉說。

「當然啦,沒問題,你說吧。」

「你得先把你的車都賣了。你還得把你的表都賣掉,然後訓練時比以前努力三倍,因為你現在的數據真是太爛了。」

多年以後,伊布依然是最有個性的那一個,也早已為世界上最好的球員之一。

在AC米蘭奪冠前一小時,曼城以最戲劇性的方式衛冕了英超冠軍。早前因為再一次在歐冠鎩羽而歸,主帥瓜迪奧拉和埃弗拉打起了口水仗,起因是埃弗拉說:「曼城需要領袖,但瓜迪奧拉不想要領袖。他不想要有個性的球員,他自己就是領導者。這就是為什麼當曼城遇到困難時,球隊沒人能力挽狂瀾。瓜迪奧拉無法培養有個性的人。」

如果讀過《我是伊布》,對這番評價就不會感到陌生。瓜迪奧拉和伊布似乎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不歡而散也在意料之中。

即便不是足球迷,也一定會被書中伊布的經歷所吸引,並且更加理解那些在艱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天才。他們的張狂背後還有更多的言不由衷。但是我相信,當伊布抽起雪茄的那一刻,是真的很想念拉伊奧拉。

分類
讀書

誰還在乎格裡高爾?

由戈爾出鏡、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在大陸被譯為《難以忽視的真相》,而台譯《不願面對的真相》似乎更接近本意。inconvenient在這裡就是指「不合時宜、令人為難」。同樣是講全球變暖,比爾·蓋茨所寫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的中譯本更名為《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非典時很多人讀了加繆的《鼠疫》,而新近發生的歷史則更適合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主人公格裡高爾變身甲蟲,成為全家人「不願面對的真相」。起初是「不合時宜」,後來逐漸演變為「令人為難」。

故事的開頭因為入選中學課文而盡人皆知,但只寫到主人公身體的變形。後面一家人對他態度的變化,才是小說最精彩卻又最殘酷的部分。

最終,格裡高爾在饑餓和悲傷中死去。他的父母和妹妹如釋重負,書中寫道:

「一家三口隨後相偕離開公寓,搭電車到郊外去,他們已經好幾個月沒這麼做了。溫暖的陽光灑進車廂,裡面只有他們三個人。他們舒服地靠在椅背上,商量著未來的前景,結果發現仔細想想,一家人的前景並不差。」

分類
讀書

從塔希提到橫店

不知甚麼原因,毛姆的書似乎總被當成「心靈雞湯」,以至於上學時從沒想過要讀。剛剛讀完《月亮和六便士》,也慶倖沒有因過早讀它而簡單地將其視為某種精神感召。

書中的主角為了畫畫拋妻棄子、流浪街頭,並最終像高更一樣來到了塔希提。他的經歷讓我想起電影《社交網路》中對紮克伯格的評價,「You are not an asshole, Mark. 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你不是一個爛人,馬克。你只是特別努力想變成爛人。)

這種自我毀滅式的藝術追求對身邊的人而言無異於一場災難。一心想要幫助他的荷蘭人的悲慘遭遇反倒成為全書最打動我的部分。

小說敘述者說,「我並不認為他(主人公)到這裡(塔希提)就變得沒那麼粗魯、自私或野蠻,但這裡的環境更加寬容。」原因是「這裡各種形狀的孔都有,無論什麼樣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橫漂」常被影視劇描繪成現實中的「追夢者」,而《紀實72小時》中一位在街頭唱歌的福建女孩或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都不想要離開橫店,因為我覺得橫店這條街嘛,就是唯獨可以讓我們在這裡唱歌,別人也不會罵我是神經病。」

與其渲染、仰慕書中主人公的偏執,不如思考寬容從何而來。如果每一條街都是巴黎、塔希提或橫店,那麼藝術與生活、天才與普通人,以及人們常說的夢想與現實,也不必隔得那麼遠、傷得這麼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