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電影

《人在囧途》:最後的童話

12年前,香港導演葉偉民拍攝的電影《人在囧途》很好地平衡了現實與幽默,既不過於狗血,也沒有特別沉重,是一部帶有溫情的喜劇電影。而徐崢隨後拍攝的幾部「續作」則相形見絀,要麼徹底脫離現實,要麼難以打動人心,從「困窘」變成了「尷尬」。

在影片中,不諳世故的王寶強和良心未泯的徐崢在春運時坐遍所有交通工具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途中,這兩個平日難有交集的人成了患難之交,在篝火邊一起吃起了年夜飯。即便是在影視劇中,這一幕也變得愈發稀有和珍貴了。更多的情況下,就像《三十而已》中每集末尾處的一家三口,與顧家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裡,卻永不相交。

我們不能希冀於被剝奪受教育機會的人都保持良善,也不能指望財富增長自然會帶來慈悲。但依然無法想像一個所有階層都篤信叢林法則的社會將走向何方。《人在囧途》就像最後的童話,雖然「都是騙人的」,但依舊美好。

分類
電影

《青春變形記》:皮克斯動畫的華人故事

皮克斯最新動畫電影《青春變形記》(Turning Red)裡的故事似乎有點兒傻,就像青春一樣,但情感是真的,恐懼也是真的。

剛好上午讀到《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裡的一個案例,三十八歲的娜塔莉為了改善母女關係,鼓起勇氣將真實感受告訴母親,比如自己分手後不時會陷入抑鬱。她的媽媽聽完後卻只說了一句:「哦,我過得挺好的。」

在那一刻娜塔莉才突然意識到,她的痛苦感受對於母親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母親甚至不會承認自己也會痛苦。所以當娜塔莉情緒低落的時候,她的母親似乎感受到了某種威脅。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更重要的是,當孩子不快樂時,也能接納他們的感受,並教會他們用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表達所有的感受。

青春期少女複雜的心理變化和華人家庭相對高壓的教育方式在《青春變形記》中相互碰撞,其結果卻能讓所有年齡和不同文化的人反思與父母和/或孩子的關係。這部電影不公映,確實是很大的遺憾。

分類
電影

《死亡詩社》:讓你一生難忘的老師

大學期間看《死亡詩社》是源自一位室友的推薦,他的高中老師曾經在班上放過這部電影。我在中學時代沒碰上過這樣的老師,也沒在班上看過電影,教室前的小電視裡唯一播放過的文娛節目是韓日世界盃。

想來也許是因為我們的中學太小,只有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老師,才可能出一、兩個特立獨行的人。不過,給我們上勞技課的一位男老師確實稱得上與眾不同。簡單來說,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聽他閒扯,他能把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得繪聲繪色,也會分析一些廣告設計的理念,總之都是課本以外的趣事。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正課」老師的面容日漸模糊,反倒是他講課時的神情仍歷歷在目。

而我的這位室友一畢業就去了新東方,不知他上課時是否放過《死亡詩社》,也不知道他現在是否還在做老師。

分類
電影

《花束般的戀愛》:小狗之戀

周五晚上去電影院看了最近很火的日本愛情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聊一聊看似合拍的的人為何沒能走到最後。

看著戀人的書架微笑固然很美好,但僅靠對書單就認定電影中的小情侶是天作之合未免有些草率。《愛在黎明破曉前》裡的兩人也聊文藝,但深度明顯不同。儘管《花》中的男女同學也都有那麼一點兒個性,但兩人相互吸引更多還是因為能玩到一起。停留在表面的文藝和看球、玩遊戲區別不大。所以男主人公在找到工作後把時間和興趣轉向事業,兩人便失去了共同語言。

影片結尾再次相遇的場景,讓我想起《樂來越愛你》最後的蒙太奇,也想起周芷若臨別時嫣然一笑,對張無忌說,「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

因此不必為影片的結局而介懷,更不必對愛情感到幻滅。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情緒。但愛不是理所應當的,李安不是說過嘛,要每天努力去賺取夫人和女兒的尊重,這就是和小狗之戀的區別吧。

分類
電影

《吉祥如意》:我們終將團聚

三年前在電影院看了《四個春天》,它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導演記錄父母退休生活的視頻合集,一部大團圓版的《路邊野餐》,外加貴州旅遊及美食宣傳片,給人的感動並不亞於類似題材的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

相比之下,《吉祥如意》拍得更專業,內容也更沉重,但絕對值得一看。在前半部分,能看到社會保障的缺位和大鵬的才華,後半部分則能看到戲裡戲外的衝突和劉陸的善良,而對於那些極端的批評大可不提。

家庭的變故、逝去的親人、兄弟的齟齬,不願回首的過去和不敢暢想的未來,《吉祥如意》將平淡無奇而又循環往復的故事娓娓道來,其中的宿命意味並不會因大鵬是名人而有所減損,不過是通過影像的方式予以記錄和傳播。

就像影片結尾處的視頻和英文名「The Reunions」一樣,所有離開的親人,我們終將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