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

自由的隱形外衣

在MLB輾轉成為所謂的「潮牌」之前,也曾令肖申克監獄瘋狂。當魚腩球隊波士頓紅襪在1967年一舉殺入總決賽時,人們仿佛看到了希望,如果連紅襪隊都能起死回生,或許其他人也行。

受此感染的還有故事的主人公安迪·杜佛尼,他重新披上了「自由的隱形外衣」,延續了自我救贖之旅。

截至2021年春,全美在押人數為180萬。而在豆瓣上有超過410萬人標記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史上最有名的越獄電影。

正如故事的敘述者所言,安迪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自由的感覺仿佛一件隱形外衣披在安迪身上,他從來不曾培養起一種坐牢的心理狀態,他的眼光從來不顯呆滯,他也從未像其他犯人一樣,在一日將盡時,垮著肩膀,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牢房去面對另一個無盡的夜。」

讀完斯蒂芬·金的原著,說不好是否對安迪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他的特質很可能不是因為他的無辜,而是因為入獄前曾受人尊敬地生活過。

就像書中的「我」所說:「我也很佩服他,儘管他碰到不少麻煩,還是繼續過他的日子,但世界上其他成千上萬的人卻辦不到,他們不願意或沒有能力這麼做,其中許多人根本沒有被關在牢裡,卻還是不懂得過日子。」

只是「我」沒能進一步指出其中的環境因素,在美國,這種差異可能主要是階層導致的。正如《異類》一書所言,中產階級的孩子最終形成了「權利」意識(a sense of entitlement),包括認為自己有權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權參與制度互動。他們在各種情景中更加自如,願意分享信息,並希望贏得別人的關注。也正因為如此,安迪才能夠在獄中「重操舊業」,以換取圖書館的擴建和相對更好的待遇。相比之下,勞動階層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甚麼環境下,都不知道如何為達到良好願望「制定策略」。而這種「實踐智慧」正是在家庭中習得的。

對於從未體驗過自由的人來說(比如《我在伊朗長大》的女主人公),忽然間來到一個完全自由的環境,就像服刑多年後被假釋的犯人一樣,他們懷念高牆裡的溫暖並不能證明監獄的優越性。

綜上,安迪的這件外衣,我們恐怕穿不上。

分類
讀書

洗澡

《圍城》讀到最後已經夠慘了,不幸的婚姻令人窒息。但如果再寫下去,就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了。而這個故事正好被楊絳寫成了《洗澡》。

小時候以為此《洗澡》和張楊拍的電影是一回事,就自動給它配上了電影海報中的圖案 —— 三個半裸的男人朝著你笑。後來才明白,小說中的「洗澡」其實是「洗腦」,這是作者本人在前言中說的。而小說寫的就是將「國民」變成「人民」的過程。

對此,楊奎松在《「邊緣人」紀事》中援引過一段經典的描述:「在改變以前,他們不屬人民範圍,但仍然是中國的一個國民,暫時不給他們享受人民的權利,卻需要使他們遵守國民的義務。」

前兩天熱水器壞了,洗不了澡很難受。要說不洗澡有甚麼好處,想起《美麗人生》中的小男孩因為討厭洗澡而躲過了納粹的毒氣室。裝完新的熱水器,就想起海報上三個開心的男人。與其捨近求遠地談甚麼反烏托邦小說,不如先讀一讀楊絳先生的《洗澡》。

分類
讀書

全中國最會吃的人

前段時間看了幾集《風味人間》第三季,可以說美食紀錄片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十分成熟的套路,即便沒有驚喜,也能達到相當的水準。民以食為天,記錄食物和食物背後的故事,也走在了國產紀錄片的前沿,這其中陳曉卿自然功不可沒。

聽一個人講他最喜歡的事情,往往讓人著迷。陳曉卿不僅會導、會說,也十分會寫。《至味在人間》就是這樣一本寶藏書。

就像他在書中所說的,個人的飲食偏好其實是很私密的,他酷愛的延吉冷面,卻被關係最好的同事評價為「人要犯多大的錯誤才給吃這麼難吃的東西?!」可見,這本書未必是人人都愛的美食指南,你卻能從中體會到一個對食物有著特別熱情的人所享受的樂趣。

當然,除了各種食物以外,書中還寫到「公私合營」後三十年重新開張而感歎「造化弄人」的爆肚馮,藏在小巷深處比「國圖」書還全的文藝餐館「無騰齋」,還有讀大學之前就不知道甚麼叫「菜」的柴靜。

不管你是喜歡還是已經看膩了陳曉卿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都可以來讀讀這本「舌尖體」裡沒有的《至味在人間》。

分類
讀書

《不必讀書目》:如何閱讀中國經典

上高一的表弟的寒假作業包括閱讀《紅樓夢》,於是家人對中學生是否該讀這部小說展開了一番討論,反對的觀點用刀爾登的話說大概就是:「如果一個社會中,最出色的頭腦,所鑽研的問題,既非外物,也非自我,而都是些人際之間的長短是非,那麼這個社會的成員,要實際而非想像地生活得越來越快樂,是沒指望的事。」

如何閱讀中國經典,可能一直困擾著很多人。刀爾登的這本小書《不必讀書目》或許是很好的起點。雖名曰「不必讀」,但作者所反對的其實是今人對待一些舊觀念的態度。

比如談到《論語》時,他說:「一個不對自己提問的人,不會明白孔子提出的問題比他回答的要多得多。」「許多人指望在《論語》裡找到解決麻煩的辦法,對這些讀者來說,《論語》倒可能是製造麻煩的書。」

劉瑜評價刀爾登對於歷史是「少有的學進去又學出來的人」,能夠「用反思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的波濤洶湧」。這不正是我們在閱讀經典時所該持有的態度嘛。

分類
讀書

為什麼總要關著燈呢?

別說甚麼「關了燈都一樣」,21世紀了,為什麼總要關著燈呢。
—— 劉瑜《觀念的水位》

書中這些於2013年集結成冊的專欄文章或隱晦或直接(更多情況下是直接)地回答了當前所有的熱點問題,並不是因為作者未卜先知,而是因為它們循環往復、愈演愈烈。

如果你一邊讀它,腦子中一邊出現反駁的聲音,那並不稀奇,「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精神壓力/如今還沒得到釋放」。或者就像劉瑜本人所寫的,「以條件反射代替思考,使每一個詞語在展開其內容之前散發出某種『氣味』」,正是多年來「教育的成功之處」。

此類書籍的悖論就在於,真正需要讀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打開它,甚至根本不會讀書。所以對於劉瑜老師或許不夠循循善誘的憂慮,也顯得多餘。

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給身邊的人推薦這本《觀念的水位》,他們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你孩子的老師、單位的領導。看看我們是否要黑燈瞎火地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