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社會

「好事」之徒

如果發現街上有井蓋大敞著,四周也沒有圍欄,你會停下來嗎?如果每天上下班經過的人行道一直是紅燈,你會打電話報修嗎?如果在路邊看到歧視性的塗鴉,你會報警嗎?

這些事情我都遇到過,所以對122、110的報案流程並不陌生。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你會覺得他在做好事,還是好事之徒呢?

若要總結它們的共性,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些都是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其次,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和見義勇為相比,這些事情頂多是花些時間,沒什麼風險。最後呢,也是在行使自己的權利,因為每件事說到底也都關乎我的個人利益。

所以很有可能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做好事,而是首先不要把那些將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的人視為好事之徒,也不去質疑他們的動機。多爭取點權利,少提倡些奉獻,或許就是你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

分類
社會

「金錢豹」的故事

上一次將「金錢豹」與「暴富」聯繫在一起,它還是指風靡全國的自助餐品牌。第一份工作年會時曾去過一次,給我的印象遠不如之前在某法院實習時蹭過的午飯深刻,無論是從食物的種類還是味道來說。

從小就不怎麼喜歡吃自助,美食和文章一樣,最好都是意猶未盡,這樣才留有期待。

球隊比賽前一天,通常會在酒店吃自助,有次正趕上世界跳水大賽的選手也住在那裡。還記得幾個中國小運動員在餐廳裡嘀咕,說有一個足球隊的把東西全吃光了。

人們說自助餐沒落了,其實可能只是換了個形式,只要你的食堂足夠大,卡裡發的遊戲幣足夠多,天天都是自助餐,也不必為「回本」而擔憂,想吃甚麼要甚麼,想吃多少吃多少。怪不得年輕人都在轉發「金錢豹」,也不過為了一頓飽飯。

分類
社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華人家庭必讀書

《家有兒女》從第三部起魔力不再,遭人詬病的除了小雪換人之外,就是孩子們都長大了。這個理由仔細想來有點兒可怕,如果你不想看到一部家庭劇中的孩子成長,那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只有柯南才永遠是小學生。美劇《摩登家庭》拍了十年,也沒有因為孩子長大而失去觀眾,反而評分越來越高。

台灣補習老師吳曉樂寫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真正反映了海峽兩岸血濃於水,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謂是旗鼓相當。書名來自紀伯倫的名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出於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誕生的孩子」。

前兩天和我姑開玩笑,說她把孩子當貓養,她說我是把貓當孩子養。巧的是,疫情剛開始時我同時在看兩本英文書,一本是關於養貓的,另一本就是後來出了中文版的《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雖然都沒讀完,但還是推薦把後面這本和吳曉樂老師的書對照著看。

其實很多事情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不必摸著石頭過河。這兩本書就像路標和警示牌,為你的育兒之路提供一些方向。

分類
社會

排隊的事故

說起那家門口掛著飛機的餐廳,我爸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點餐時讓我看著座位,等他回來卻發現被人占了。直到現在我都不願意去需要等位卻又不叫號的餐廳。在別人吃飯時四處遊走,觀察每一桌的用餐進度,並和其他虎視眈眈的食客相互競爭,實在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所幸現在大多數餐廳都已通過一套完善的等位系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商場排隊有時也需要碰運氣。你正按部就班地排著,突然新開了一個窗口,這時原本排在後面或剛來的人一下就插到了最前面。十幾年前在美國短暫停留時,我發現在速食店和商場裡,人們都先排成一隊,再依次進入結完賬的通道,這就保證了前面的人永遠可以先排到。近幾年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店開始這樣排隊。

其實公平正義既是宏大的目標,更是精心設計的細節。即便是排隊這樣的小事也是可以靠制度而非靠運氣的。

分類
社會

從《倪煥之》《驢得水》到周軼君的眼淚

一堂中學美術課後,我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因為課上老師讓畫手,我畫得實在不像,就加了好多毛,最後在下面寫了兩個字:熊掌。

周軼君在拍攝《他鄉的童年》時落淚,就是因為她畫完一幅畫後,聽到芬蘭的老師說:「每個人都可以畫,因為這些畫不是用來彼此競爭,所以他們可以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去看事物,可以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己。」我確實也常夢到別人的畫被老師表揚。

在這一集前面的部分,還提到有學校把課堂搬到了森林裡。而早在1928年葉聖陶連載的長篇小說《倪煥之》中,就有老師提議在學校邊上開闢農場,後來因為怕破壞風水而遭到村民反對。

如今人們更為熟知的鄉村教育實驗是在電影《驢得水》中。在一場荒誕的鬧劇背後,支撐起這個「草台班子」的教育理想也被嘲笑得體無完膚。超越社會現實去談教育,恐怕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之一。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上學讀書不過是為了能找個地方摸魚,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