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美食

海南沒有雞飯

之前寫過的京僑餐廳據說是印尼歸僑所開,雖然沒去過印尼,但在馬來西亞吃到的東南亞風味似乎都不及記憶中的沙袋肉。

印象最深的反倒是麻六甲的海南雞飯。後來看了《風味人間》才知道,這種比壽司好吃一萬倍的飯粒早已在海南失傳。文昌雞雖好,但少了圓潤鬆軟的搭檔則要遜色得多。

梁文道曾在文章中提到一位朋友,當年在香港帶頭抵制麥當勞,十幾年後到美國教書,「竟把麥當勞當成了能慰遊子心的驛站」,把魚柳包和炸薯條吃出了「家」的味道。

認識的一位阿姨也很早去了美國,平時很少做中餐。後來帶一對兒女來中國玩,他們看到麥當勞就會興奮得兩眼冒光。

憑著對食物的記憶,人們把故鄉帶到了異鄉,兜兜轉轉,故鄉早已成了他鄉,但小時候的味道卻永遠難以忘懷。

分類
生活

和大夥兒去乘涼

雖然已經立夏了一段時間,這周屋裡的溫度才漸漸熱起來。飯後下樓溜達,打牌的老人、踢球的孩子照例在小花園裡玩得熱鬧。小超市在幾次清庫存後又恢復了常態,只是再沒聽到甩賣剩菜的吆喝聲。

社區附近的高壓線公園因為「打藥」關了好幾天,有人在門口不捨得離開,有人則健步翻了進去。

還開著的小飯館在門口擺起了攤,路人恣意地挑選著熟食,雞蛋灌餅依然賣得火熱。世界盃改到了冬天,不知是該慶倖,還是早已無關。

進出社區的送餐員比前陣子更加順暢,整個城市都在靠他們無聲地支撐著。

白天的大喇叭結束後,夜晚顯得格外清靜。抬頭可以望見北斗七星,不遠不近處閃爍著北極星。

這是五月中旬的北京,一個尚可「和大夥兒去乘涼」的城鄉結合部。

分類
讀書

誰還在乎格裡高爾?

由戈爾出鏡、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在大陸被譯為《難以忽視的真相》,而台譯《不願面對的真相》似乎更接近本意。inconvenient在這裡就是指「不合時宜、令人為難」。同樣是講全球變暖,比爾·蓋茨所寫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的中譯本更名為《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非典時很多人讀了加繆的《鼠疫》,而新近發生的歷史則更適合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主人公格裡高爾變身甲蟲,成為全家人「不願面對的真相」。起初是「不合時宜」,後來逐漸演變為「令人為難」。

故事的開頭因為入選中學課文而盡人皆知,但只寫到主人公身體的變形。後面一家人對他態度的變化,才是小說最精彩卻又最殘酷的部分。

最終,格裡高爾在饑餓和悲傷中死去。他的父母和妹妹如釋重負,書中寫道:

「一家三口隨後相偕離開公寓,搭電車到郊外去,他們已經好幾個月沒這麼做了。溫暖的陽光灑進車廂,裡面只有他們三個人。他們舒服地靠在椅背上,商量著未來的前景,結果發現仔細想想,一家人的前景並不差。」

分類
讀書

從塔希提到橫店

不知甚麼原因,毛姆的書似乎總被當成「心靈雞湯」,以至於上學時從沒想過要讀。剛剛讀完《月亮和六便士》,也慶倖沒有因過早讀它而簡單地將其視為某種精神感召。

書中的主角為了畫畫拋妻棄子、流浪街頭,並最終像高更一樣來到了塔希提。他的經歷讓我想起電影《社交網路》中對紮克伯格的評價,「You are not an asshole, Mark. 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你不是一個爛人,馬克。你只是特別努力想變成爛人。)

這種自我毀滅式的藝術追求對身邊的人而言無異於一場災難。一心想要幫助他的荷蘭人的悲慘遭遇反倒成為全書最打動我的部分。

小說敘述者說,「我並不認為他(主人公)到這裡(塔希提)就變得沒那麼粗魯、自私或野蠻,但這裡的環境更加寬容。」原因是「這裡各種形狀的孔都有,無論什麼樣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橫漂」常被影視劇描繪成現實中的「追夢者」,而《紀實72小時》中一位在街頭唱歌的福建女孩或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都不想要離開橫店,因為我覺得橫店這條街嘛,就是唯獨可以讓我們在這裡唱歌,別人也不會罵我是神經病。」

與其渲染、仰慕書中主人公的偏執,不如思考寬容從何而來。如果每一條街都是巴黎、塔希提或橫店,那麼藝術與生活、天才與普通人,以及人們常說的夢想與現實,也不必隔得那麼遠、傷得這麼深。

分類
讀書

如何成為小說家?

雖然沒有讀過村上春樹的小說,但並不影響欣賞他這本關於小說創作的書,就像沒有讀過《活著》,一樣可以聽余華講段子。或者換一個更恰當的比方,讀《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雖然不能幫助你成為脫口秀演員,但卻可以了解李誕們的工作日常。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台版譯為《身為職業小說家》)就回答了當代職業小說家如何工作這一有趣的話題。不論村上先生的經歷是否具有代表性,凡是對於小說作者天然具有好奇心的人,大概都會感興趣。

前兩天,有球友問我最近怎麼不寫隊長了,我說隊長的故事太過精彩,應該留給小說。村上春樹就在書裡說,小說寫完後剩下的素材,他就會用來寫隨筆。

此外,他還提到了一些與讀者交流的趣事,比如常收到來信說一家三代輪流讀他的書。這對出版社而言或許不是甚麼好消息,卻讓作者倍感幸福。

而對於有志從事小說創作的人來說,也不妨讀讀這本書。或許可以從中捕獲一些有益的觀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