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社會

北京市防控辦重申「疫苗接種自願原則」,中關村寫字樓繼續執行「熔斷機制」?

7月7日晚11時,驚聞北京市防控辦重申疫苗接種堅持知情、同意、自願原則,疑似推翻6日發布會「進入人群密集場所須接種疫苗」公告。下文寫於7日下午,我們將繼續關注「中關村寫字樓嚴查疫苗規定」的發展。8日更新:未接種進大廈須登記,依據何在?

中關村西區辦公的朋友在公司群裡收到以下信息:

「各樓宇、各單位:根據7月6日北京市疫情新聞發布會公告,未完成免疫加強接種人員限制進入人群聚集場所。商務樓宇屬於人群聚集場所,按照上級最新疫情防控要求,自7月8日開始,商務樓宇嚴格卡口查驗疫苗接種記錄,未接種或未完成接種人員居家辦公,不得進入樓宇……」

於是,我們撥通了12345政務服務熱線,得到的答覆是進入人群密集場所,至少需要接種一針,而非「完成免疫加強接種」;「人群密集場所」除公告中明確列出的場所外,不包括「寫字樓」。

由此可見,中關村西區在執行北京市7月6日新聞發布會要求時至少有三處採取了擴大解釋:

  1. 實施日期從7月11日提前至7月8日;
  2. 接種要求從一針提高了三針;
  3. 自行將限制範圍擴展至商務樓宇。

其實,相關寫字樓早已開始限制未接種疫苗員工進入。好不容易等到了「正式依據」,層層加碼也不足為奇。這不,通知裡還套用了飛機管理的話術:

「各樓宇要履行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各職能部門將加強巡查,對未落實的單位及樓宇現場督導,整改不到位或拒不落實的採取熔斷機制……」

分類
讀書

北京,在成為博物館之前

京劇、胡同、四合院,當這些看似屬於北京的元素拼湊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北京嗎?黃磊、劉奕君主演的喜劇《張衛國的夏天》可以作為消遣,但和《菊次郎的夏天》還差得很遠。

在《重寫舊京》一書的導論中,作者季劍青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劉心武的小說《鐘鼓樓》描寫了「鐘鼓樓地區一戶四合院的眾生百態,鐘樓和鼓樓這兩座古老的建築,只是充當胡同生活的背景」。曾幾何時,「鐘鼓樓是作為公共報時裝置而存在的……暮鼓晨鐘構成了城市生活的自然節律,鐘鼓樓因而深深地嵌入普通市民的日常起居之中」。

這不禁讓人想起伍爾夫描寫住在威斯敏斯特的人聽到大本鐘敲響時的微妙感受:「聽哪!鐘聲隆隆。先是提示音,音色悅耳,再是報時聲,勢如破竹。沉重的鐘聲在空中環繞,直至消逝。」

而如今「鐘鼓樓吸著那塵煙,任你們畫著他的臉」,作為文物的鐘鼓樓,連同作為古都的北京,都一起被「博物館化」了。正如書的副標題「民國北京書寫中的歷史與記憶」所示,作者就是希望帶讀者一起去看看那個成為博物館之前的北京。

分類
社會

被遺忘的北京遊戲廳

自從「天堂超市酒吧」因疫情被連篇累牘地報導以來,仿佛這座城市一夜之間知道了夜店的存在,受到牽連的還有購物中心裡的遊戲廳。

當餐廳和電影院陸續開放後,大門緊閉的遊戲廳成為了「自私的巨人」被遺忘的花園,還在經歷著盛夏裡的寒冬。

在鳥巢附近一家經常因為周邊舉辦各種活動而暫停營業的mall裡,店家將所有的夾娃娃機都搬到了遊戲廳門口,就像此前餐廳在街邊售賣的熟食。這些獨自營業的「童工」並沒有招攬來太多的生意,反倒顯得格外悲涼。

而在幾十米遠的過道處,幾張桌子上放著連接主機遊戲的顯示幕,有大人帶著孩子在開賽車。不知道這些新興的「主機遊戲體驗館」是否會借著遊戲廳禁令完成所謂的「彎道超車」,令人困惑的是開關之間的標準到底是甚麼。

每當看到遊樂場或遊戲廳熙攘的人群,都會想起阿桑的那首《葉子》:「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如今,我們都只被允許各自孤單。

分類
讀書

如何快速學習一門語言?

根據美國國務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70多年來的外語教學經驗,母語為英語者熟練掌握中文平均需要2200課時。

粗略估算了一下,中國人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到大學畢業,總上課時長應該不超過1000小時。即便不考慮教學方法的問題,單靠課上學到的內容想要流利使用英語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興趣補足剩餘的課時,或重新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又該從哪裡入手呢。不如先來讀一讀這本Fluent Forever。

還記得大學第一次上語音課時,老師得知我不會音標後驚詫而又努力保持克制的表情,還不忘重複著自己的信念:不必糾結英音還是美音,我們說的都是Global English(全球英語)。

音標也好,後來流行的自然拼讀也罷,如果學到一個新的單詞時不能將它準確地讀出來,日後都註定要花成倍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作者Gabriel將讀音放在首位。

同樣是上大一時,我在舊圖書館裡面的小書店買了一本專八詞彙書,大概也就是背到abandon。那時還沒有使用智慧手機,更不知道Anki這種「間隔重複」軟件。如今,它們似乎都已成為了語言學習者的常識。而書中將單詞與網上圖片相結合的方法也別具特色。

不論最終的學習目標是甚麼,Fluent Forever一書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都能夠有所助益,但那些課時最終還得靠自己堅持下去。

分類
讀書

300部偉大的電影,今天你想看哪部?

持續的高溫和桑拿天讓人想起十幾平米的大學宿舍裡沒有空調的日子。室友要麼打著遊戲,要麼在看美劇或《康熙來了》。百無聊賴的我雖然也在FTP裡看了不少電影,但卻很難將它們串聯起來。

畢業兩年後,羅傑•伊伯特的影評集《偉大的電影》系列才在國內陸續出版。如果早些讀到這些推薦,也許就會對影史上的經典多一分了解。

對於一般的讀者和觀影者來說,羅傑•伊伯特的影評恰到好處,既不過於艱澀,也不流於表面。書中提到的影片不乏具有思想深度、文藝性強的佳作,也包括《龍貓》等老少鹹宜的動畫電影。

其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老電影更是別具風情。比如1956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苦雨戀春風》,豆瓣標記看過的僅有2000餘人,但它幾乎囊括了現今肥皂劇中的全部元素。作者也對其展現出來的並不高明的流行文化給予了頗為正面的評價:

「有些影片將我們的幻想加以誇張,反而讓我們看清這些幻想的可笑、看清我們自身的可笑,從而撥開我們眼前的迷障。」

真希望能把這套書送給大學宿舍裡的那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