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

發燒時讀什麼

發燒躺在床上最適合聽故事,能夠穿插著聽新故事和老故事就更好了。讀苗煒的《文學體驗三十講》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雖然看書名好像是作者在講課,其實更像是聽朋友聊天,原來你也喜歡用西西弗和愚公做對比。你講的《欲望號街車》讓我想起《立春》,一翻頁話題果然來到了王彩玲。說到沙林傑的去世,想起單向街書店接力朗讀《麥田捕手》的活動還是你組織的啊。

書的最後一章說保持閱讀能力是一件令人慶倖的事,就像失去味覺之後才感歎能夠辨識各種食物的差異是多麼重要的人生樂趣。

趁著有太陽到河邊走了走,靠岸邊的部分結了些冰。到達往常的投喂地點後,鴨子們爭先恐後地從冰面走來,很像小時候玩的企鵝冒險遊戲。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仿佛這個冬天還沒有完全睡去。

分類
讀書

你還記得摘抄作業嗎?

前一陣,微信讀書的首頁上經常發布一些有趣的書摘,和現實相對應,後來不知道甚麼原因就沒有了。它很像上小學時老師留的摘抄作業,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本子。

雖然接受微信讀書是從關閉所有社交功能開始的,但通過它分享書摘卻很方便,特別是在微信的生態下。不同于網上流傳的名人名言,書摘的出處明確,並且可以快速找到原文。

很多人常把一本書或一部電影的內容濃縮到一篇公眾號的文章裡,讓讀者通過最短的時間滿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相比之下,我更傾向於用儘量簡單的方式推薦喜歡的作品,把閱讀或觀影的樂趣留給讀者。當然,更為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讓作者自己說話。於是,決定在這裡增設一個書摘版面,就算是補做小時候的摘抄作業。

當然,如果說「斷章取義」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原作的背叛,但若能就此為好書「引流」,也算是有意義吧。

分類
足球

我們為什麼要看球?

工作中的甲方是一家國際銀行集團,常在分析報告中通過解釋「損失規避」來鼓舞投資者繼續投資,也就是說大部份人都認為賠$100的痛苦感遠遠大於賺$100的快樂感。可即便知道這屬於一種認知偏誤,在損失時就不痛苦了嗎?同樣的理論也可以應用到球迷身上,如果贏球帶來的喜悅遠不及輸球時的苦悶,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看球呢?

按理說,我早已過了輸球砸電視的年齡(或者說所幸水塔裡沒有電視),但這一次真的是抱了很大的希望,不甘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然而吊詭之處就在於,很可能正是輸在了這種在球隊和球迷中蔓延的優勢意識。下棋時體現在處處緩手,踢球時就是不夠堅決吧。

小時候看球覺得驚險刺激,一路養成了習慣。可是當我們不再年輕,生活本身已經充滿了各種變數和未知,是否還要再為一件不可控的事情熬夜歎息呢?也許這就是足球的魅力,亦或是足球的魔咒?

分類
足球

千萬別猜比分

前兩天沒有比賽,我隨手往群裡發了一條信息:

預測一波90分鐘比分

克羅埃西亞0:1巴西

荷蘭2:2阿根廷

摩洛哥1:3葡萄牙

英格蘭0:0法國

發完我就後悔了,我又不打算買彩票,可萬一全猜對了,半年就不用工作了。要是一個沒猜中,別人看著多傻啊。於是今天看球時就希望這兩個結果都不要出現。果然,巴西被克羅埃西亞逼到了加時,而荷蘭神奇地連追兩球,讓我的預測既有偏差,又不至於離譜。

可見,殺死看球樂趣的最佳方法就是猜比分,更不要說買球了。一旦將自己代入上帝視角,就容易變得偏執。

除了自己支持的球隊,輸贏其實沒那麼重要。我上一次特別想讓一個隊贏還是在中甲球隊做翻譯時,因為那周領隊曾悄悄告訴我不僅工資的問題解決了,還替我爭取了贏球獎。所以當外援打入補時絕殺後,我從看台上跳了起來。當然,那也不過是一次空頭支票罷了。

分類
讀書

失去「故鄉」的人

這兩天陸續聽到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感染新冠,一些原本將疫情視作禁忌話題的微信群今天竟刷了屏。剛好晚上讀到詹青雲寫她在貴州廠礦的成長經歷。她說:「改制是紅火時代結束後的應對方法……從改制那天起,再被問起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矯情地說,我們也是失去了故鄉的人吧。這個故鄉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三年來,防疫大概早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很多小孩的童年。突如其來的改變讓人們一時難以適應。有些人自信滿滿,「藥都是給家人準備的,自己肯定是無症狀」,有些則頂著燒反思「自己可能過於驕傲了」。但不管怎麼說,就像詹青雲在書中寫到的,「所有制的改變可以在旦夕間完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卻不能」。

後來她離開家去香港讀書,才有一種不再被「小社會」監視的解脫。但因為感受到人情的冷淡,開始美化並懷念過去。不知有多少人會很快懷念起排隊做核酸的熱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和體制的關係遠比想像中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