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

如何理解父母?

二黑剛回來時,讀了幾本貓書。其中《尋貓啟事》一書的作者南茜·大衛森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因為自己的貓走丟而開始關注街頭巷尾形形色色的尋貓啟事。在講述貓咪故事的同時,也穿插了她的工作經歷。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反倒是她提供諮詢時的經歷:

「在治療過程中,我經常要求客人想像他們父母的本質——如果他們無須與自己的缺陷抗爭,盡最大努力好好生活,一切會怎麼樣?當客人想像脫下面具、卸下防備的父母,看到他們想要對孩子付出的愛遠遠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時候,客人的肩頭逐漸放鬆,呼吸隨之平緩。修復過去創傷的最好方式,其實是修復他們的現在」。

無論你處於怎樣的年紀,或許當你最終與父母和解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已傾其所有。

分類
社會

自殺風險篩查須審慎

相信讀過柴靜《看見》一書的人還對第三章《雙城的憂傷》記憶猶新,事件的背景是「一周之內,同一班級五個小學生連續用服毒的方式自殺。」如今,將近20年過去了,上海因多所中小學的調查問卷中,涉及與自殺相關的題目而引起熱議。

自2014年以來,自殺成為美國10-24歲年輕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設計的自殺風險篩檢工具為8歲以上的就患者提供篩查,包括「在過去幾周,你是否希望自己死了?」、「你是否嘗試過自殺?」等問題。

在缺乏輔助機制,對全體學生做類似甚至誘導性更強的調查顯然是不妥的。但無論家長還是教育部門都不應該因此回避這一議題,尤其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甚麼都不懂。美國Huntsman Mental Health Institute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表示,「我們甚至看到六、七歲的孩子報告有自殺的想法」。希望事件可以再次喚醒人們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

分類
话剧

《戀愛的犀牛》:明明很受傷

王小帥的首部網劇《八角亭迷霧》有一個隱秘的遺憾,就是郭濤始終沒有出現。如果你是話劇迷,一定知道我在說甚麼,不知道湊齊兩對兒馬路和明明能不能召喚神龍。

當然,看到吳越和郝蕾飆戲已如時光穿越,特別是她們還演了兩代人。

我曾在劇院看過初版的《琥珀》和《豔遇》,但只在VCD裡看過郭濤版的《戀愛的犀牛》。其中最迷惑我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知道眼前的世界不是你在另一個世界的另一張床上做的另一個夢呢。

看話劇和看演唱會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一個要花最多的錢,買最近的票才能看得清。一個是坐多遠都無所謂,只要自己唱得爽就行。

和那些說欠《大話西遊》一場電影票的情況不同,我後來在蜂巢看的那版《戀愛的犀牛》中,馬路像一個賣烤羊肉串的,不知道新一茬的文青有沒有被感動。

分類
音樂

《姑娘漂亮》:四句話寫盡世相

1994年,何勇對他的漂亮姑娘講了一個新的故事,可謂用四句話概括了世相:「孫悟空扔掉了金箍棒遠渡重洋/沙和尚駕著船要把魚打個精光/豬八戒回到了高老莊身邊是按摩女郎/唐三藏咬著那速食麵來到了大街上給人家看個吉祥」。

快30年過去了,我看到學成歸來的孫悟空咒駡著海外的妖怪,沙和尚在船上躺平開始摸魚,豬八戒關上門談起了人生哲學,唐三藏來到了直播間打開了美顏。

姑娘還是那麼漂亮,警察依舊拿著手槍。只是不知那個講故事的人如今過得好不好。

分類
讀書

圍觀的尺度

朱天心的小說《拉曼查志士》主人公因為一個非常正直的朋友在某色情場所發生的火災中喪命,而決計不走任何可疑的路線,以免親人發現他死時感到困惑。

這就像疫情暴露了太多原本隱秘的行程。從街頭到線上,人們從來沒有停止圍觀,甚至總結出某種規律,並不厭其煩地傳播。

因「防疫」而公之於眾的個人信息,有點兒像晚上開著燈但沒拉窗簾的鄰居,你明知道可以看見,也有點兒想看,但是你明白你不該去看,更不該去評判。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有拉不上的窗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