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電視

《愛很美味》:第一部合格的都市喜劇

兩個周末斷斷續續看了電視劇《愛很美味》,它可能是少有的一部在水平線以上的國產都市喜劇。無論是人物、節奏還是旁白都恰到好處,超越了近年來類似題材的影視劇。而豆瓣不論受到多少非議,依然是最靠譜的打分平台。

故事從三個女孩的中學時代講起,一直到疫情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女性話題似乎成為當下僅存的言論空間的倖存者,舞能跳成這樣,已屬不易。

和《我在他鄉挺好的》相比,這部劇的畫外音似乎更能說到點子上,有點兒像《摩登家庭》每集結尾處的總結。當然如果把一切正面的東西都當作是雞湯的話,也活該成天生活在地溝裡。

若能假裝一切都好,這部劇至少描繪出了都市喜劇應有的樣子。但話又說回來,三位主演基本上都算是我的同齡人。不知道00後看過後又是怎樣一番感受。似乎現實中有各種缺點,但仍保持可愛的人也不多了。

分類
音樂

從《路漫漫》到《私奔》

同樣是嘶吼,《路漫漫》的最後一句「你抱怨,你抱怨,也沒人聽得見」,似乎是對《姑娘漂亮》中「我交個女朋友,還是養條狗」的回應。

從「我不能沒有錢/我不想太孤單」,到「我夢寐以求/是真愛和自由」,大概印證了很多人的心路歷程。

早在鄭鈞第一張專輯中,就將矛頭指向商品社會,「欲望在膨脹/你變得越來越忙/物價在飛漲/可我買得更瘋狂」。從「窮人」到「有缺陷的消費者」,我們在物質世界越陷越深。

此後,他還抨擊了「娛樂至死」的流行文化,「我換了一個台/又換了一個台/卻始終逃不出清代」。人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真愛難尋,「自由早晚亂餘生」,那麼我們是否有答案呢。

「歷盡千生

只為新世界

我願 我願

把自己點燃

在這最冷的冬天

唯願你有溫暖」

分類
社會

你會重學ABC嗎?

最近總在社區裡碰見一對說英文的父子。大概是父親下班後,趁遛彎親自教上小學的孩子英語。

想起小時候曾因email一詞的讀法和同學爭得面紅耳赤。我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只因為「我爸是搞IT的,他不可能錯」。不禁為我在社區撞見的小朋友捏一把汗,雖然沒太聽清他爸到底教了甚麼,但口音確實挺重的。所幸的是,父子倆有說有笑,學得很開心。

有趣的是,有些英語不錯的人反倒是在念英文字母時有口音。其實也不難理解,字母甚至都不是英語老師教的。

還有些時候,你對某個單詞記憶深刻,只因當時的英語老師很有魅力。比如這個讓人崇拜的老師說flesh是肉,是人肉,而不是果肉,教室裡哄堂一笑,你一直記到現在。如果你不查字典,可能永遠不會知道,flesh既可以是人的肉,也可以指果肉。

那些你曾經以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可能並沒有經過你的核對總和思考。可惜很少有人想到這一層。不就是ABC嘛,誰不會啊?

分類
電影

《再次出發》:你還相信嗎?

相比《愛樂之城》,我更喜歡另一部音樂電影《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Begin Again)。可能是因為我從沒有去過洛杉磯,但曾在紐約短暫停留。影片的開頭,在酒吧裡,女主人公不情願地被朋友拉上台,唱了一首她剛寫的歌,而台下吵鬧的觀眾中一名落魄的音樂製作人已在心中為她完成了編曲。於是,這次紐約邂逅讓兩人有機會再次出發。

不知有多少人經歷過這首歌中所唱的情境,「獨自站在地鐵月台/身邊行囊就是你的所有/突然死亡也變成了解脫/你已經走到了盡頭/生活也沒有了意義/地鐵緩緩開進月台/痛苦趁黑暗慢慢侵蝕/你敢邁出最後一步嗎/邁出一步/再不能回頭……」。在絕望時遇到一個懂你的人,也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電影的整體基調是輕鬆、愉快的,情節也在意料之中。至於為什麼仍會被這類電影所打動,也許只是因為我們依然喜歡好聽的歌,相信夢想的力量和人與人之間的奇妙際遇。

分類
讀書

如何理解父母?

二黑剛回來時,讀了幾本貓書。其中《尋貓啟事》一書的作者南茜·大衛森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因為自己的貓走丟而開始關注街頭巷尾形形色色的尋貓啟事。在講述貓咪故事的同時,也穿插了她的工作經歷。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反倒是她提供諮詢時的經歷:

「在治療過程中,我經常要求客人想像他們父母的本質——如果他們無須與自己的缺陷抗爭,盡最大努力好好生活,一切會怎麼樣?當客人想像脫下面具、卸下防備的父母,看到他們想要對孩子付出的愛遠遠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時候,客人的肩頭逐漸放鬆,呼吸隨之平緩。修復過去創傷的最好方式,其實是修復他們的現在」。

無論你處於怎樣的年紀,或許當你最終與父母和解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已傾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