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電視

有怎樣的《開端》就有怎樣的結局

不知道看完電視劇《開端》你是否想起另一部國產懸疑劇《沉默的真相》。為了讓真相不再沉默,劇中的前檢察官和律師不惜策劃了一起「地鐵拋屍案」,才在公眾的關注下一步步揭開謎團。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開端》最後一次迴圈時,李詩情沒有早些拿出王萌萌的照片,而一定要等到爆炸前一分鐘才說,是否她想要幫王興德夫妻和警方談判呢。

同樣,李詩情擅自開始行動,也是在為每位乘客爭取最大的福利。因為此前的迴圈,她了解到每個人的脆弱和心結。有的需要和父母或子女和解,有的需要見義勇為獎金,有的需要流量,所以最後一次迴圈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演出。

當然,同樣樂見其成的還有警方。為什麼只有在最後一次雖然懷疑卻仍然放倆人走。在無人傷亡的情況下,破獲了公交爆炸案,還為一起舊案洗了冤,何必還要再多事呢。

甚至對證人來說也是如此,王萌萌的父母坐了牢,她媽媽的顧慮也就此化解。而王興德在獄中和仇敵擦身時意味深長的一瞥,也暗示他得到了最想要的結果。

從結局來看,那個無限符號更像是兩個圓環,圓滑而通透。和諧社會,皆大歡喜。

分類
電視

《大媽的世界》:如果沒有愛好,老了只能當韭菜?

昔日的玉兔精搖身一變成了跳廣場舞的女魔頭,李玲玉為我們打開了《大媽的世界》。且不論這部每集5分鐘、共20集的短劇拍得如何,以退休生活為主題的影視劇越多越好,中老年人的螢幕形象越多元越好。

道理很簡單,傳統家庭劇中對公婆、岳父母的刻板印象會反過來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仿佛不夠胡攪蠻纏就沒資格做老人。

相比之下,美劇《摩登家庭》裡的Jay告訴你一個老頭可以有多浪漫、多酷。南韓電影《詩》裡的美子告訴你一個老太太可以多文藝。至少,一個人退休後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子女身上。

《大媽的世界》為廣場舞大媽平了反,智鬥保健品推銷員、勇奪甜點大賽冠軍,但終究還是擺脫不了做韭菜的命運,在養生、理財、盲盒和互聯網的夾擊下,無人能夠倖免。

若沒有一個終身愛好,又沒有完整的價值體系自我接納,我們都太容易成為「被誘捕的傻鳥」。所以,也別只是忙著掙錢,不然等到被割完的那一天,我們都將一無所有。

分類
讀書

《人生需要揭穿》:愛情需要尊嚴

如果一本暢銷書出版十年後,你依然記得裡面一兩句話,還願意把它推薦給朋友,那麼這本書對你的影響恐怕不亞於一本經典著作。

重新翻看《人生需要揭穿》的第一篇,丁丁張說在一個月亮很大的晚上,看到三條相同的微博:看今晚的月亮,到底代表誰的心,結果都一樣(出自王菲《當時的月亮》)。

如果你從沒聽過王菲、張懸,看過廖一梅,也無法通過虛構類書籍(小說、詩歌、戲劇等)獲得絲毫愉悅,那麼認為這本書很矯情也不足為奇,恐怕也不必讀下去。

而如果你覺得自己心思細膩、情緒豐富、共情力強,或至少不排斥文藝的表達,又受到感情的困惑,不妨讀一讀這本小書。因為之前推薦的《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只有英文原版,作為替代,這本2012年出版的中文暢銷書也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這本書最大的現實意義是幫助人們擺脫親密關係中的精神控制。和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樣,愛情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在這一點上可以信任丁丁張。

分類
生活

攔住那輛公車

隨著電視劇《開端》的走紅,公車仿佛突然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如果說地鐵是上班族的首選,那麼公車更像是一個微型社會。比如在南城坐公交,就有更高的機率聽到老北京聊天。

現在住的地方邊上有個市場,方圓10公里的人(尤其是老人)都會坐公交來買菜和日用品。遇到同樣剛買完菜的乘客,自然就會聊起來:「您這茄子多少錢一斤?」、「哎呀!買貴了!」、「家門口的市場都給關了,只好跑這麼遠」……

雖然沒有遇到劇中警車攔停公車的場面,即便查酒駕也會招手讓公交司機通行,但的確和公交「飆過車」。曾經為了趕上換乘或末班車而讓後車加速行駛,成為了坐公交時少有的刺激體驗。

前一陣坐公交下班回家,總趕上司機在最後幾站故意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行進,以保證不會提前到站。著急回家吃飯的乘客都苦不堪言。我撥通了車上投訴的電話,後來車隊的領導耐心但官氣十足地承諾會對司機師傅進行「教育」。我說算了吧,我打電話是建議調整這種安排,並不是針對司機……

剛發現Apple Music中有一個「坐公交」的播放清單,裡面的音樂足足有6個小時。以後大公共無論怎麼爬都不怕了。

分類
讀書

​《為什麼我只記得你》:製造幸福的工廠

我並不排斥讀自助類書籍,它有時和成功學是完全相反的。比如《為什麼我只記得你》講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首先要感謝這本印刷精美、配圖明快的小書,因為我已經記不清上一次讀完一本紙質書是甚麼時候了。它還讓我想起外語學習書Fluent Forever,畢竟有關記憶的原理都差不多。

無論介紹書還是電影,都希望感興趣的人能真的找來看。所以很少去總結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更何況這是一本關於創造美好回憶的書,還是由你自己來探索吧。

那就隨便聊一聊作者在書中舉的幾個例子。為了證明「第一次」對創造記憶的魔力,作者提到他16歲去澳洲時才第一次吃到芒果,因為當年丹麥還沒開始進口芒果。

我猜你一定吃過芒果,但是有沒有可能重新製造關於芒果的回憶呢?我建議下次試試閩南人的吃法 —— 蘸一蘸醬油。

同樣是水果,作者說可以抱一個鳳梨上演講台,別人會永遠記得你。還記得中學參加體育部長競選時是全校直播,我曾經對著現場同學和攝像機問了兩個問題,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我說:「喜歡足球的請舉手,認為喜歡足球需要理由的請把手放下」。

且不說這問題現在看來有多尷尬,但當時確實選上了,也如願組織了以班級為單位的足球比賽。

關於對音樂的記憶,書中提到有研究表明,成年人的音樂偏好在青春期基本上就固定下來了,和我之前判斷的差不多。

所以,我在這裡苦心推薦的音樂,多半只是青春記憶的重複,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在你聽來可能都只是噪音。

但也沒關係,因為書裡還援引了美國詩人瑪雅·安吉羅的名言:「人們會忘記你說了甚麼,做了甚麼,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給他們的感受」。但願這些文字給你的感受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