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社會

瑞典課本裡常說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最近幾個月,之前認識的寫公眾號的朋友陸續被開通了留言功能。在上篇寫中關村的文章中,我也第一次通過公眾號收到了讀者留言。

昨天一大早,就有編輯朋友來捧場,他評論道:「中關村,郭沫若想的名字。」半夢半醒中的我就開始檢索中關村的地名來歷。簡單來說,雖然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但把中關村和郭沫若直接聯繫在一起的,似乎只有所謂的自媒體。

這讓我想起瑞典課本裡常說的källkritik,甚至「工作博物館」最近還請出了瑞典最受歡迎的卡通形象Bamses,教小朋友什麼是källkritik。

一個著名的瑞典博主在2019年反駁一篇「熱門造謠帖」時,就曾講過這個詞,她寫道:

英語中有個詞語,source criticism,瑞典語中也有一個詞叫källkritik,意思都是「來源批判」。看圖片,文字,文檔,視頻,一定要問出處。這和當英雄不一樣,英雄不問出處,但是網上的消息,小鬼太多,一定要問出處。

上周,我們還真去看了Bamses的展覽,參觀的人好多都是媽媽帶著掛在身上的嬰兒。källkritik作為批判性思維的一部分,還真是從娃娃教起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