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挪威縮影」的行程一樣,哥本哈根卡(Copenhagen Card)也是專門為遊客設計的,涵蓋了80多個景點的門票以及公共交通。
之前在廣播中聽到丹麥語,有種莫名的喜感,很像是「粵語版」的瑞典語。運河遊船上的講解小哥快速地在丹麥語和英語間切換,就像哥本哈根陰晴不定的天氣。趁陽光明媚時喝上一杯現打的嘉士伯,大概也是在這裡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除了滿街的自行車讓人感到活力之外,公交和地鐵裡泛著藍光的刷卡器都仿佛是無聲地統治著這座城市的機器人,加上這次選了一個共用衛生間的膠囊酒店,很像是(反)烏托邦小說中的場景。
逛過新嘉士伯美術館和哥本哈根動物園之後,最大的感受是遊人竟然可以與文化遺產以及野生動物離得如此之近。一度以為那些西元前的雕塑都是仿製品,或者辛巴一家可以直接蹦出來。
無論是高更、馬蒂斯還是袋鼠、火烈鳥,對於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可能並不稀奇,我們或許已經擁有足夠的眼界,但是同樣的藝術或自然世界,因為呈現方式的不同給人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管技術多麼高超,地鐵閘機永遠比不上自覺刷卡的機器更酷炫。哥本哈根讓我相信,一個基於信任的制度一定是最前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