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

「好想看手機啊」

前天早上半睡半醒之間打開手機,發現有讀者留言問我「25美分要換谷愛淩頭像了嗎?」,我先是一愣,然後回復道:「你再讀一遍」。

我們每天離不開手機,很多時候只是期待打開信息的那一瞬間,至於內容是甚麼,似乎並不重要。這正是瑞典心理健康專家安德斯·漢森在《手機大腦》一書中所關注的問題。

無論願意與否,我們總能從很多事情中找到背後的生物學依據。比如之前寫過的水滸強人心理,是因為「信息情報不足以支撐我們做出理性判斷時,大腦最終會以情感的形式告訴我們答案」。

比如「真正吃到羊頭肉後總不及癡想時所想像的香」,是因為相比於食物、他人的認可、新體驗等能夠刺激大腦獎賞系統的事物本身,「對於它們的期待感才是最有效的催化劑,期待最能使我們大腦的獎賞系統活躍起來。」

讀到一半時,我打開了手機設置中從未留意過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發現日均使用時長竟超過了9個小時。而作者在附錄中說「如果一定需要規定一個時間,成人或兒童使用手機和面對顯示幕的時間不應該超過2小時」,這對於使用電腦辦公的人而言當然是天方夜譚。

但是如果連社交媒體的從業者都承認「我們製造出的回饋路徑的確會使人們分泌多巴胺,但此舉十分短視,會阻礙社會的正常運行」,被手機牢牢控制的人們又怎能不感到警醒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