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美食

造飛機的餐廳:關於吃的三篇小文

造飛機的餐廳

在北京西郊的陽台山腳下,有一座面積不大的「海淀機場」,引發了網友的好奇。我爸發了一條回復,得到不少互動。

他說:「從前,中關村有個小飯館叫科源餐廳。那時候,我兒子在三小上學,早上我們經常帶他在那裡解決早餐。餐廳的樓上掛著一架小飛機,因為餐廳老闆還開了一家飛機公司。餐廳早已拆遷了,但飛機公司還在北安省,那個機場就是他們的……」。

我搜索了一下關於這家餐廳的回憶,發現我爸用的最好的兩個字就是「解決」。當時吃早飯的人很多,經常在別人桌前等。好不容易吃上後又特別著急,它家的包子好幾次都噎到我想吐。

當然,那裡擺了一架飛機,但有關吃飯的美好記憶裡不會有它。

且吃且珍惜

有時你總去的飯館一下就沒了,甚至不知道為什麼。以前住永安裡的時候,常去一家重慶小面吃豌雜面,老闆是一家重慶人。後來因為隔壁著火,臨近商鋪整改,但最後關了的只有這家小館子。至今,只要去吃小面,我還是會以它家作為標準——「不行」或者「接近」。

小時候,常去沙灘的京僑餐廳吃沙袋肉,有飯、串還有刷鍋水一般的雞湯,但就是很好吃。多年後的一天,會突然饞到去網上搜一搜它到底還有沒有,卻只發現同好的緬懷文章。

非典時,曾誤打誤撞地進了亞運村的一家飯館,發掘出一種叫作金椒魚鍋的食物,超越所有的水煮魚和魚火鍋。儘管它最終挨過了當年的疫情,卻還是沒有擺脫關門的命運。甚至連這道菜也銷聲匿跡。

想想其實很殘酷,一家飯館做到一定程度,最多就是能原地踏步,因為周圍每一條路都是下坡路。即便是最忠誠的食客,也不會給你超過兩次機會犯錯。

美食起跑線

陳曉卿的《至味在人間》一開頭就寫道:

「世界上最極致的口味永遠是媽媽的味道。」蔡瀾這話的意思,並不是為了推廣母乳餵養,他所說「媽媽的味道」其實是專指幼年時母親烹調帶來的某種味覺習慣,習慣一旦形成,便如花崗岩一般頑固,無論你走到哪裡也無法改變。

阿城的解釋則更加直白:

人還未發育成熟的時候,蛋白酶的構成有很多可能性,隨著進入小腸的食物的種類,蛋白酶的種類和結構開始逐漸形成以至固定。

所以從小不吃甚麼,小腸裡沒有能分解它的蛋白酶。

作為一個吃貨,總愛說,不吃某某某,人生的樂趣至少減少10%。某某某可以是牛羊肉、海鮮、豆腐、辣椒等等等等。

這樣說來,小時候有機會吃到天南海北各類食物真的是受益終生的福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