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美食

老北京炒饼,墨西哥人都觉得很赞

继上次在泰国超市买到新鲜苦瓜后,微信购物群又临时上线了儿菜,不论炒肉,还是涮火锅,都是久违的美味。

最近听朋友说墨西哥薄饼(tortilla)可以做炒饼,晚上特地买了圆白菜和肉丝,重新下载了“下厨房”,复刻了以前常做的老北京炒饼。只是太久没吃忘了它的灵魂西红柿。但总的来说,还真是炒饼的味道。

上一次墨西哥和老北京同框,还是在肯德基。不知道墨西哥人知道tortilla被用来做炒饼是什么感受,只能说中国人在全世界就地取材,烹饪中餐,真的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当然,这并不是我在瑞典第一次吃饼。水塔边上的中东餐厅,我常点的烤肉通常是配米饭或薯条的,但有时还有一块小饼。当你把肉夹到饼里之后,怎么说呢,就像辣火锅里涮的小油条,是那种只有碳水才能带给你的踏实和满足感。

不久前,这家餐厅的老板曾端上两碗新推出的汤让我们试喝。临走时我告诉他,这是全城最好喝的汤。他很高兴,我并没有骗他。

分类
生活

看了瑞典课本,我终于知道除了“多喝热水”还能说什么了

​大约一年前,我曾在公众号发过一些瑞典语的单词卡片,主要是想让家人和朋友听一听瑞典语的发音是什么样的。而最近新关注的一些朋友可能也正在学瑞典语。这两天我刚刚开了一个小红书号(allakantala),专门分享单词卡片(如下图所示,并且带发音)。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去看看。

正当我准备材料时,在一本经典的瑞典语课本上读到这样一段内容:

退休的Renate听说她瑜伽社的朋友Krister感冒很严重后,就发短信说:

“哦,不!!!!!!

喝蜂蜜茶!

多睡觉!

吃止疼片!

休息!

放轻松!

吃大蒜!

吃喉糖!

早日康复!

照顾好自己!”

她的朋友Krister喝了茶、睡了觉、喝了水、吃了止疼片、休息、放轻松、吃了大蒜和喉糖,但并没感觉好一点,于是他喝咖啡看电视去了……

这段故事不仅告诉我们喝咖啡和吃大蒜并不冲突,还为所有只会说“多喝热水”的人指了一条明路,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说:“多吃大蒜(Ät vitlök)!”

分类
音乐

苹果,谁是大哥分不清?

周五上午,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来自Apple Music的提示:“李宗盛的专辑《Sounds Like Home》现已推出。”打开一看竟是一首英文乡村歌曲,原来歌手是来自佛罗里达州的Jonathan Lee。

对于收到推送的歌迷来说,还真是“听起来像家”,实际却哭笑不得。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小时候以为他只唱过一首“俗不可耐”的《凡人歌》,长大后才知道为什么他是“大哥”。既然新专辑的消息是假,那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之前提过的老歌吧。

《你像个孩子》

感情中的男女在彼此眼中就像个孩子,是因为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即便分手亦是如此,于是才有了李宗盛的这首歌。“而写歌容易,可是写你太难。”袒露心声,不免再次神伤。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这首1986年的歌,彷佛依旧是无数当代人的魔咒。

要么寻求体制的庇护“求一个安稳”,要么透支青春获得财富。再按照类似的逻辑,置换“一个陌生的女人(或男人)虚度这时光”。

于是,工作和恋爱变得更加廉价。而赚钱和成家则更令人焦虑。每个人都像个孩子似的,向自己、向身边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直到最后谁都无法得到满足。

《新写的旧歌》

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中反省父子关系,不无残酷地写道:“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其实,人与所谓“同胞”的关系,不更是如此。

在昨日(疫情视频)刷屏的朋友圈中,依然可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论调。既不陌生,也不意外。

这怒气不知是发向韦春芳、韦小宝口中的“外国鬼子”,还是如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所说的“我们这类人,全都有社会主义基因,彼此相同,与其他人类不一样。”

也许是时候卸下“巨龙巨龙你擦亮眼”的重担,不再纠缠于“想象中的共同体”,真正为自己而活。

《阴天》

相比于李宗盛本人“说唱”式的喋喋不休,莫文蔚的迷人声线首先保证《阴天》是一首更多人觉得好听的歌,再慢慢回味每一句歌词,就会发现它与一般的情歌不同,“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几年”。

在网络音乐还未普及的年代,要不是专门买磁带或CD来听,一首红遍街头的歌也可能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此前对这首歌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

丁丁张毕竟比我们年长一些,也更幸运一些,在大学期间还赶上了不错的音乐,他在书中说:“有一些好情歌,就是让我们承认一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莫文蔚是个中高手,她常常用歌声讲故事,又准确,又点到即止。”

既然新歌乏善可陈,何不听听当年错过或没有听懂的老歌,看一看所谓的经典是否名副其实。顺便看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是变得更包容还是更狭隘了。

远在大洋彼岸的表弟春节期间看了一场李宗盛的演唱会,他在朋友圈中写道:“凌晨一点跟着小李回顾经典。‘荒郊野岭,也不知从哪蹦出来这么多人!’李宗盛一本正经地说。”

分类
写作

我的10万+是如何写出来的?

因为昨天提到阅读等话题,有读者问我平时写东西前是如何做功课的,一言半语也说不清楚,刚好写在这里。

当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话题(比如闰日的英文说法、骨顶鸡或一句闽南俗语),我会在谷歌上检索相关的信息,维基百科依然是了解很多事物的基础。如果涉及具体词语,还会查权威的词典,包括之前提过的台湾国语词典等。

此外,我还会在“微信读书”中搜索全文,看看哪本书中提到过相关的内容,能否在文章中引用。

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不太确定的地方,我会询问ChatGPT的意见:这句话这样说是否合适?某个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某个词是否还有其他说法?

最后,我还会让它对全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所以它也算是文章的第一位读者。

不知道以上是否回答了那位读者朋友的疑问。这套写作流程其实也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学习、总结、分享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把它写出来的原因。

分类
社会

AI作画目前到底什么水平?有哪些用途?

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总想着能不能给每篇文章都配上手绘插图。后来听说了“AI作画”,就申请了DALL·E的试用,却石沉大海。再后来它成为了ChatGPT Plus订阅的一部分,基本上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但至今没有用它画出一张插图。

唯一派上用场的是制作单词卡片,可以将某一特定类别的词配上相同风格的图,比如瑞典语中的名词包括en和ett两种,其中ett的较少,我就给它们配上了New Yorker风格的图,比如plommon(李子):

而瑞典语动词又分为4个不同的组,我给其中的2b组配上了丁丁历险记,比如kyssa(亲吻):

这些图都很符合人们免责时常说的“个人学习使用”,因为不需要很准确。但如果为了商用,当你对画中某个细节不满意的时候,它是无法在原图的基础上微调的。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文字无法正确显示、手指等细节常出现错误、不能连续创作等等。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给的指示不够有创意,没能充分发挥AI的潜能。今后人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与人沟通,还要学习如何与AI沟通,前提是可以Ope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