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现在还要不要留学?听听哈佛女孩怎么说

距离高考又不到百天时间了,前两天看去年的《圆桌派》,几个60后、70后还在谈各自的考试焦虑。明年夏天,表弟也将从高中毕业,迎来新的人生阶段。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家庭对于孩子是否还要出国留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疑问,也许我们可以从哈佛女孩的书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当然,这里所说的“哈佛女孩”不是我们上学时那本畅销书的主人公,而是哈佛法学院毕业生詹青云。最早听说她是因为她在“看理想”开设了一门法律入门课,而更多人可能知道她是一档综艺节目的辩论冠军。

其实之前也提到过她书中所写的内容,只是没把书名写出来 —— 《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说实话,这个书名还不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据说是来自赵敏的台词。但是她在书中讲述成长经历的文字则要流畅、自然得多。

在写到哈佛的同学时,她说“我在读法学院之前,从学前班算起,二十年来一直在中国读书,我的同学们和我很不一样,大家好像是在全世界打卡的。”因为在外面的世界待得久了,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交流起来也更容易。比如她的好朋友S是一个美国人,看了中文配音、西班牙语字幕的《琅琊榜》居然哭了好几场。

分类
读书

买书是一件奢侈的事

上周末逛书店发现全场大甩卖,标价两百多的书直接去掉百位数,但是从2月21日上午7点才正式开始。原来这是瑞典一年一度的Bokrea(图书大减价)活动,已经延续了百年,据说很多人会在这一周囤一整年要看的书。

在一个公共图书馆如此便捷的地方,买书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但还是有不少替代性的选择,遍布全城的二手店里一本书通常只要十几块钱人民币。之前看到一个大开本的摄影集,叫“奇妙的中国”,也才几十块钱。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关于中国的书都买回来。

那天看上一本《猫最喜欢的50个玩具》,配了很漂亮的彩图。幸亏当时活动还没开始,现在想来,还是把它留给猫在身边的人吧。

分类
读书

平安夜,读什么?

看完极光后,就在房间里读小说。因为前不久听了许子东老师的节目,才后知后觉地找来了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很适合平安夜读。

一方面是因为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就发生在1995年12月24日那一天。另一方面,不管信或不信,作者试图通过圣经故事为他笔下的人物寻求某种救赎。

就像小说中所描写的,“要把原先那个主席像搬回来,当年拉倒之后,没坏,一直留着,现在要给弄回来。只是底下那些战士,当年碎了,现在要重塑。”

故事虽是时下最热门的悬疑风格,但主角却是那些碎了的战士和他们的生活。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改编自原著小说的影视作品难以复制相同的震撼,更不要说“摩西”这一极具争议的意象了。

读完双雪涛的小说,联想围绕圣诞节的种种,让人想到最近从海外寄药回国被拒的消息 —— 我们没有解药,也不需要解药,更不需要反思、救赎和安慰。

分类
读书

你穿对T恤了吗?

每次去优衣库都会看看又出了什么新的T恤,但这么多年来真正想买的几乎没有。而“一看到有意思的T恤就忍不住下手”的村上春树甚至为他收集的T恤出了一本书 ——《村上T:我喜爱的T恤们》

当然,买和穿还是俩码事,不是所有的T恤图案都适合穿出门。村上说大约三十五年前,他穿着英国摇滚吉他手杰夫·贝克在日本巡演的T恤在新奥尔良的酒店坐电梯,一位体格肥硕的美国大叔指着衣服上的名字说:“我儿子。”

怪不得人们总爱拿孙球王的名字打趣,真要穿一件印着“Son”的球衣逛街,还不知道会招来多少回眸。

还有一次,作者在火奴鲁鲁的旧货店买了一件狐狸图案的T恤,后来一查才知道,有《狐狸叫》这么一首风靡全球,但旋律怪诞的歌,于是这件衣服也再没怎么穿过。

不管怎么说,从全世界淘T恤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和勇气的,如果为了省心的话,还是纯色的比较保险,事故和故事都会少一点。

分类
读书

发烧时读什么

发烧躺在床上最适合听故事,能够穿插着听新故事和老故事就更好了。读苗炜的《文学体验三十讲》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虽然看书名好像是作者在讲课,其实更像是听朋友聊天,原来你也喜欢用西西弗和愚公做对比。你讲的《欲望号街车》让我想起《立春》,一翻页话题果然来到了王彩玲。说到塞林格的去世,想起单向街书店接力朗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活动还是你组织的啊。

书的最后一章说保持阅读能力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就像失去味觉之后才感叹能够辨识各种食物的差异是多么重要的人生乐趣。

趁着有太阳到河边走了走,靠岸边的部分结了些冰。到达往常的投喂地点后,鸭子们争先恐后地从冰面走来,很像小时候玩的企鹅冒险游戏。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仿佛这个冬天还没有完全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