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226个“有文化”的词

上学时喜欢翻字典的同学,常会莫名地遭到大家的嘲笑。等到自己也发觉了这种追根溯源的快乐,身边早已没有了一起念书的人。

之前在万圣看到一本《新文化素养词典》,回来之后买了英文原版,书的副标题是“每一个美国人都需要知道的”。全书以词条的形式罗列了美国文化的共同知识。

今天想要分享的另一本工具书则要相对深入一些,就是由汪民安教授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不仅因为涵盖的词汇更为学术,其释义也超过了词典的篇幅。即便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而无法完全理解,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思辨的乐趣。

比如开篇的“保守主义”一词常见诸于新闻报导之中,但百科词条或网友问答很难在有限的时间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正体现了《文化研究关键词》这本入门书的意义,即通过揭开这些关键词在产生、演进及翻译过程中的迷雾,帮助人们更从容地阅读理论书籍,或免受故弄玄虚的欺骗。

分类
读书

北京,在成为博物馆之前

京剧、胡同、四合院,当这些看似属于北京的元素拼凑在一起的时候,就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北京吗?黄磊、刘奕君主演的喜剧《张卫国的夏天》可以作为消遣,但和《菊次郎的夏天》还差得很远。

在《重写旧京》一书的导论中,作者季剑青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描写了“钟鼓楼地区一户四合院的众生百态,钟楼和鼓楼这两座古老的建筑,只是充当胡同生活的背景”。曾几何时,“钟鼓楼是作为公共报时装置而存在的……暮鼓晨钟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自然节律,钟鼓楼因而深深地嵌入普通市民的日常起居之中。”

这不禁让人想起伍尔夫描写住在威斯敏斯特的人听到大本钟敲响时的微妙感受:“听哪!钟声隆隆。先是提示音,音色悦耳,再是报时声,势如破竹。沉重的钟声在空中环绕,直至消逝”。

而如今“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作为文物的钟鼓楼,连同作为古都的北京,都一起被“博物馆化”了。正如书的副标题“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所示,作者就是希望带读者一起去看看那个成为博物馆之前的北京。

分类
读书

如何快速学习一门语言?

根据美国国务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70多年来的外语教学经验,母语为英语者熟练掌握中文平均需要2200课时。

粗略估算了一下,中国人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毕业,总上课时长应该不超过1000小时。即便不考虑教学方法的问题,单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想要流利使用英语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兴趣补足剩余的课时,或重新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又该从哪里入手呢。不如先来读一读这本Fluent Forever。

还记得大学第一次上语音课时,老师得知我不会音标后惊诧而又努力保持克制的表情,还不忘重复着自己的信念:不必纠结英音还是美音,我们说的都是Global English(全球英语)。

音标也好,后来流行的自然拼读也罢,如果学到一个新的单词时不能将它准确地读出来,日后都注定要花成倍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作者Gabriel将读音放在首位。

同样是上大一时,我在旧图书馆里面的小书店买了一本专八词汇书,大概也就是背到abandon。那时还没有使用智能手机,更不知道Anki这种“间隔重复”软件。如今,它们似乎都已成为了语言学习者的常识。而书中将单词与网上图片相结合的方法也别具特色。

不论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什么,Fluent Forever一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都能够有所助益,但那些课时最终还得靠自己坚持下去。

分类
读书

300部伟大的电影,今天你想看哪部?

持续的高温和桑拿天让人想起十几平米的大学宿舍里没有空调的日子。室友要么打着游戏,要么在看美剧或《康熙来了》。百无聊赖的我虽然也在FTP里看了不少电影,但却很难将它们串联起来。

毕业两年后,罗杰•伊伯特的影评集《伟大的电影》系列才在国内陆续出版。如果早些读到这些推荐,也许就会对影史上的经典多一分了解。

对于一般的读者和观影者来说,罗杰•伊伯特的影评恰到好处,既不过于艰涩,也不流于表面。书中提到的影片不乏具有思想深度、文艺性强的佳作,也包括《龙猫》等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

其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老电影更是别具风情。比如1956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苦雨恋春风》,豆瓣标记看过的仅有2000余人,但它几乎囊括了现今肥皂剧中的全部元素。作者也对其展现出来的并不高明的流行文化给予了颇为正面的评价:

“有些影片将我们的幻想加以夸张,反而让我们看清这些幻想的可笑、看清我们自身的可笑,从而拨开我们眼前的迷障。”

真希望能把这套书送给大学宿舍里的那个我。

分类
读书

“这小孩以后不能当兵了。”

作家陈忠实曾写过一篇散文,怀念一位仅有一面之缘的教务处老师。当年他因为家里穷不得不休学一年,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再三询问、叮嘱后帮他办理了手续,却默默流下眼泪。

之所以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微信读书飙升榜上看到一本叫做《我就想做班主任》的书。作者于洁老师在书中分享了20多年来做班主任的经历。

她的第一届学生小龙被学校处分并记入档案,这在九十年代本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一位老教师的无心之言却一下点醒了她:“这小孩以后不能当兵了。”初出茅庐的新手班主任这才明白,新兵入伍要从初中阶段开始政审……

一年之后,当另一名学生小松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时,于洁老师赶忙通知孩子的父亲安排转学,这样就能避开处分。只是因为看到小松在作文里写过一句话:我将来想要当兵。后来果真收到小松从部队寄来的贺卡。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于洁老师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很能照顾到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情绪,她写道:“甚至连语文书上一篇写一个单亲家庭孩子悲惨遭遇的课文,也被我完全忽略掉,坚决不教。”

王兴医生曾经说,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下,能否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医生,并且做医生心中合适的病人,选择了合适的治疗都要看缘分。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