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你还记得摘抄作业吗?

前一阵,微信读书的首页上经常发布一些有趣的书摘,和现实相对应,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有了。它很像上小学时老师留的摘抄作业,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本子。

虽然接受微信读书是从关闭所有社交功能开始的,但通过它分享书摘却很方便,特别是在微信的生态下。不同于网上流传的名人名言,书摘的出处明确,并且可以快速找到原文。

很多人常把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内容浓缩到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里,让读者通过最短的时间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用尽量简单的方式推荐喜欢的作品,把阅读或观影的乐趣留给读者。当然,更为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让作者自己说话。于是,决定在这里增设一个书摘版面,就算是补做小时候的摘抄作业。

当然,如果说“断章取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作的背叛,但若能就此为好书“引流”,也算是有意义吧。

分类
读书

失去“故乡”的人

这两天陆续听到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感染新冠,一些原本将疫情视作禁忌话题的微信群今天竟刷了屏。刚好晚上读到詹青云写她在贵州厂矿的成长经历。她说:“改制是红火时代结束后的应对方法……从改制那天起,再被问起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矫情地说,我们也是失去了故乡的人吧。这个故乡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年来,防疫大概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很多小孩的童年。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人们一时难以适应。有些人自信满满,“药都是给家人准备的,自己肯定是无症状”,有些则顶着烧反思“自己可能过于骄傲了”。但不管怎么说,就像詹青云在书中写到的,“所有制的改变可以在旦夕间完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却不能”。

后来她离开家去香港读书,才有一种不再被“小社会”监视的解脱。但因为感受到人情的冷淡,开始美化并怀念过去。不知有多少人会很快怀念起排队做核酸的热闹,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和体制的关系远比想象中暧昧。

分类
读书

杨绛:“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

之前常有读者抱怨说公众号里的文章写得太短,最近很少听到这样的评论了,大概他们现在已经不看了吧。锺叔河在《念楼学短》九一年的自序中写道:“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

这当然是锺老先生的自谦之词,真正“功德无量”的是他在书中对古文的解读。比如讲到汉文帝“却献千里马诏”时,说皇家仪仗队里的大队人马一日走三十里,你送我一匹千里马,让我一个人能够先跑到哪里去呢?对此,锺老评论道:“……若是本来就有夸大狂、妄想症倾向的人做了皇帝,更会忘乎所以,大干荒唐事,结果是祸延国家民族,害死上千万人。修阿房宫,坐龙船逛扬州,犹其小焉者也。”

又比如陈惠谦因侄儿沉溺于信神求仙写了“戒兄子伯思”,大意是说“有理想的人,只怕活得没价值,不怕活得不久长。敬神仙,求长生,像水中捞月,无论如何也捞不上,只能是一种妄想罢了”。锺老说:“有的人不读书,没思想,不能也不敢怀疑神仙和准神仙的存在和万能,于是迷信它,崇拜他……一直干着系风捕影的蠢事。”

分类
读书

二三十岁读什么?

前几天在BBC上看到一篇关于美国中期选举的报道,题目是“政治立场越来越成为恋爱中的绊脚石”。

出于好奇,在微信搜索后发现《参考消息》的公众号将这篇原本免费阅读的文章搬运到了它198元一年的“数字报”。其中一条精选留言写道:“看来美国的分裂以不可避免”。

文中提到的民调显示,86%的美国人认为,与一个支持对立党派的人约会已经变得更加困难。

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但算不上新鲜,在小说《青春之歌》中,余永泽激动地对林道静说:“近来胡适和一些学者们都在提倡研究国故……现今职业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过我相信毕业后不会成问题的。”而一心想要革命的女主人公则决绝地甩开了他的手。

在总结这本小说时,许子东说:“《青春之歌》的主要读者是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到了八九十年代,同样二三十岁的读者,却更欣赏余永泽的原型即张中行的散文。”

如今又过去了三十年,不知现在的青年更喜欢读什么,难道是《参考消息》?

分类
读书

吃出世界主义

前几年曾在华贸碰到过一次蔡澜先生,不知是否因为活动主办方的疏失,只见一个小老头坐在前面低声细语,并不如镜头里风流倜傥。

虽然梁文道和陈晓卿的书里常引蔡澜的话,但在《过好这一生》之前,确实没有读过蔡先生的书,刚好趁这个机会把他的美好形象补回来。

以前每当讨论起“新鲜的羊肉膻不膻”这个话题,我都会说:“动物园的羊都是膻的。”现在还可以加上一句,蔡澜曾说:“苦瓜不苦,和羊肉不膻一样,吃来干什么?”(当然,我可不爱吃苦瓜。)

在另一篇文章中,蔡澜建议将comfort food译成“满足餐”。这样看来,一开餐就人满为患的亚洲自助和小孩放学后流连忘返的珍珠奶茶都要算是当地人的满足餐。

通常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够多元和包容,还可以通过旅行和读书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而“只谈风花雪月,不谈政治”的蔡先生告诉我们,即便是吃,也能吃出一个世界主义,因为“只要好吃,都是家乡菜,我们是住在地球上的人,地球是我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