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享受场上的每一秒

我很怕看医疗剧,但对医生写的书却情有独钟。《最好的告别》《当呼吸化为空气》都是原版刚出没多久就读过,还曾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站着读完了台湾余德慧教授写的《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看到《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这本小书后,我会毫不犹豫地读起来。

作者清水研是日本一名肿瘤心理学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为癌症病人及其亲属提供心理咨询与诊疗服务。

在工作之初,作者发现患者的人生阅历都比自己丰富,他很难回答“我的时间不多了,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眼睁睁看着病人接二连三地离去。但是,当看到患者无比认真地过每一天,也让作者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己而活”。

在工作的第二年,一位20多岁,比作者当时还小几岁的患者让他终身难忘。刚得知癌症复发后,这位年轻人生气地大吼。但当作者真正与他见面时,才发现他很温和,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身边每个人,一边开心地喝果汁一边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说。反倒是“我”对他的态度过于小心翼翼了。

在与死亡亲密接触了一年之后,作者变得平静了很多,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就像一场单程旅行。而另一位患者也曾经说过,“如果不能活在当下,总被过去纠缠、为未来担忧,就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和作为一个生命的自己的存在”。

受限于它的篇幅和形式,《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对于疾病和死亡等议题的探讨可能并没有特别深入,但这刚好让它成为一本合适的入门书。

读这本书差不多用了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有时,人生就像一场足球比赛,你不知道自己会在第几分钟被换下,或补时多长时间。但只要还在场上,你一秒钟都不想错过。

如果还没想好新年愿望写什么,不妨先读一读这本小书。

分类
读书

《酒徒》:可能是香港最好的小说

昨天说到不太能欣赏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的腔调,又想起它其实也有点儿像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志明与春娇》系列——这对烟鬼的爱情故事似乎反而加深了人们对香港人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酒徒》这本成书于60年代的“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只不过它在内地的知名度远不及其成就。

在小说中,靠武侠和色情小说讨生活,靠酒精和性麻醉自己的作家既是香港商业社会的“局外人”,也是严肃文学的“守望者”。可以说,60年前的香港已经折射出如今的北上广。而对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总胜过在现实的泥潭里打滚吧。

如果选一本小说来了解香港,我推荐你读一读刘以鬯的《酒徒》,这也是我说金庸在《鹿鼎记》后为何不再写武侠的原因之一:已经有人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新的时代开始了。

分类
读书

如何理解父母?

二黑刚回来时,读了几本猫书。其中《寻猫启事》一书的作者南茜·戴维森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因为自己的猫走丢而开始关注街头巷尾形形色色的寻猫启事。在讲述猫咪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她的工作经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反倒是她提供咨询时的经历:

“在治疗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客人想象他们父母的本质——如果他们无须与自己的缺陷抗争,尽最大努力好好生活,一切会怎么样?当客人想象脱下面具、卸下防备的父母,看到他们想要对孩子付出的爱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时候,客人的肩头逐渐放松,呼吸随之平缓。修复过去创伤的最好方式,其实是修复他们的现在”。

无论你处于怎样的年纪,或许当你最终与父母和解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已倾其所有。

分类
读书

围观的尺度

朱天心的小说《拉曼查志士》主人公因为一个非常正直的朋友在某色情场所发生的火灾中丧命,而决计不走任何可疑的路线,以免亲人发现他死时感到困惑。

这就像疫情暴露了太多原本隐秘的行程。从街头到线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围观,甚至总结出某种规律,并不厌其烦地传播。

因“防疫”而公之于众的个人信息,有点儿像晚上开着灯但没拉窗帘的邻居,你明知道可以看见,也有点儿想看,但是你明白你不该去看,更不该去评判。毕竟每个人都可能有拉不上的窗帘。

分类
读书

《官场现形记》:晚清版反诈宣传册

如果不知道读什么,“《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可以作为起点。其中,《官场现形记》位列第13名。如果晚清也有反诈宣传任务的话,这本书的下载量一定高居榜首。

提起官场,很多人可能和笔者一样,兴趣不大,所以一直对《官场现形记》避而远之。但读后才发现,书中所讲的范围远不只官场,它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是一幅社会全景图。虽然读书未必能让你成为“社会人”,但至少能少受些骗,毕竟套路都差不多。

另外,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其实各有所长。《老残游记》的中文登峰造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感极强,《孽海花》则是一部香艳的国际关系史。每一本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