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自由的隐形外衣

在MLB辗转成为所谓的“潮牌”之前,也曾令肖申克监狱疯狂。当鱼腩球队波士顿红袜在1967年一举杀入总决赛时,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如果连红袜队都能起死回生,或许其他人也行。

受此感染的还有故事的主人公安迪·杜佛尼,他重新披上了“自由的隐形外衣”,延续了自我救赎之旅。

截至2021年春,全美在押人数为180万。而在豆瓣上有超过410万人标记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史上最有名的越狱电影。

正如故事的叙述者所言,安迪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自由的感觉仿佛一件隐形外衣披在安迪身上,他从来不曾培养起一种坐牢的心理状态,他的眼光从来不显呆滞,他也从未像其他犯人一样,在一日将尽时,垮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

读完斯蒂芬·金的原著,说不好是否对安迪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他的特质很可能不是因为他的无辜,而是因为入狱前曾受人尊敬地生活过。

就像书中的“我”所说:“我也很佩服他,尽管他碰到不少麻烦,还是继续过他的日子,但世界上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却办不到,他们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这么做,其中许多人根本没有被关在牢里,却还是不懂得过日子。”

只是“我”没能进一步指出其中的环境因素,在美国,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阶层导致的。正如《异类》一书所言,中产阶级的孩子最终形成了“权利”意识(a sense of entitlement),包括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他们在各种情景中更加自如,愿意分享信息,并希望赢得别人的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安迪才能够在狱中“重操旧业”,以换取图书馆的扩建和相对更好的待遇。相比之下,劳动阶层家庭的孩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而这种“实践智慧”正是在家庭中习得的。

对于从未体验过自由的人来说(比如《我在伊朗长大》的女主人公),忽然间来到一个完全自由的环境,就像服刑多年后被假释的犯人一样,他们怀念高墙里的温暖并不能证明监狱的优越性。

综上,安迪的这件外衣,我们恐怕穿不上。

分类
读书

洗澡

《围城》读到最后已经够惨了,不幸的婚姻令人窒息。但如果再写下去,就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而这个故事正好被杨绛写成了《洗澡》。

小时候以为此《洗澡》和张杨拍的电影是一回事,就自动给它配上了电影海报中的图案 —— 三个半裸的男人朝着你笑。后来才明白,小说中的“洗澡”其实是“洗脑”,这是作者本人在前言中说的。而小说写的就是将“国民”变成“人民”的过程。

对此,杨奎松在《“边缘人”纪事》中援引过一段经典的描述:“在改变以前,他们不属人民范围,但仍然是中国的一个国民,暂时不给他们享受人民的权利,却需要使他们遵守国民的义务。”

前两天热水器坏了,洗不了澡很难受。要说不洗澡有什么好处,想起《美丽人生》中的小男孩因为讨厌洗澡而躲过了纳粹的毒气室。装完新的热水器,就想起海报上三个开心的男人。与其舍近求远地谈什么反乌托邦小说,不如先读一读杨绛先生的《洗澡》。

分类
读书

全中国最会吃的人

前段时间看了几集《风味人间》第三季,可以说美食纪录片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成熟的套路,即便没有惊喜,也能达到相当的水准。民以食为天,记录食物和食物背后的故事,也走在了国产纪录片的前沿,这其中陈晓卿自然功不可没。

听一个人讲他最喜欢的事情,往往让人着迷。陈晓卿不仅会导、会说,也十分会写。《至味在人间》就是这样一本宝藏书。

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个人的饮食偏好其实是很私密的,他酷爱的延吉冷面,却被关系最好的同事评价为“人要犯多大的错误才给吃这么难吃的东西?!”可见,这本书未必是人人都爱的美食指南,你却能从中体会到一个对食物有着特别热情的人所享受的乐趣。

当然,除了各种食物以外,书中还写到“公私合营”后三十年重新开张而感叹“造化弄人”的爆肚冯,藏在小巷深处比“国图”书还全的文艺餐馆“无腾斋”,还有读大学之前就不知道什么叫“菜”的柴静。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已经看腻了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都可以来读读这本“舌尖体”里没有的《至味在人间》。

分类
读书

《不必读书目》:如何阅读中国经典

上高一的表弟的寒假作业包括阅读《红楼梦》,于是家人对中学生是否该读这部小说展开了一番讨论,反对的观点用刀尔登的话说大概就是:“如果一个社会中,最出色的头脑,所钻研的问题,既非外物,也非自我,而都是些人际之间的长短是非,那么这个社会的成员,要实际而非想像地生活得越来越快乐,是没指望的事。”

如何阅读中国经典,可能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刀尔登的这本小书《不必读书目》或许是很好的起点。虽名曰“不必读”,但作者所反对的其实是今人对待一些旧观念的态度。

比如谈到《论语》时,他说:“一个不对自己提问的人,不会明白孔子提出的问题比他回答的要多得多。”“许多人指望在《论语》里找到解决麻烦的办法,对这些读者来说,《论语》倒可能是制造麻烦的书。”

刘瑜评价刀尔登对于历史是“少有的学进去又学出来的人”,能够“用反思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波涛汹涌”。这不正是我们在阅读经典时所该持有的态度嘛。

分类
读书

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

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
—— 刘瑜《观念的水位》

书中这些于2013年集结成册的专栏文章或隐晦或直接(更多情况下是直接)地回答了当前所有的热点问题,并不是因为作者未卜先知,而是因为它们循环往复、愈演愈烈。

如果你一边读它,脑子中一边出现反驳的声音,那并不稀奇,“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精神压力/如今还没得到释放”。或者就像刘瑜本人所写的,“以条件反射代替思考,使每一个词语在展开其内容之前散发出某种‘气味’”,正是多年来“教育的成功之处”。

此类书籍的悖论就在于,真正需要读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打开它,甚至根本不会读书。所以对于刘瑜老师或许不够循循善诱的忧虑,也显得多余。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给身边的人推荐这本《观念的水位》,他们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你孩子的老师、单位的领导。看看我们是否要黑灯瞎火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