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命若琴弦

史铁生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叫做《命若琴弦》,后来被陈凯歌拍成了电影《边走边唱》。小说中的盲人师徒背着三弦,一路靠说书为生。师傅的师傅曾留下一张药方,得弹断一千根琴弦做“药引子”才能去抓药,吃了药就能看到东西了。比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名医给父亲开出的药引还要奇特。

结果同样毫无悬念,老琴师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他从琴槽中取出了那张50年来朝思暮想的纸条,在无数次询问后才相信上面一个字也没有,却终于明白了师傅当年说的话 —— 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于是,他仿照师傅的样子,把药方封在了徒儿的琴槽里,并告诉他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

史铁生说:“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也许写够1000篇可以看见这个世界吧。或者是10000篇,谁知道呢。总之,用力弹断每一根弦都很有必要。

分类
读书

“是不该让她回来的”

关于围观群众,让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一个来自鲁迅的《药》,一个就是丁玲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之所以挥之不去,是因为被现实反复印证。

主人公贞贞开始“为逃婚而在天主教堂被日本军人抢去成为慰安妇”(许子东语),之后则是“被派去工作”的。

听说贞贞回来了,以杂货铺老板和他的老婆、两个打水的妇人为代表的村民难掩心中的兴奋,他们压抑已久的委屈、欲望、“正义感”和恶一道喷涌而出。

听到杂货铺老板的话后,小说的叙述者说:“我忍住了气,因为不愿同他吵,就走出来了。我并没有再看他,但我感觉到他又眯着那小眼睛很得意地望着我的背影。”

这个得意的小眼神不仅一直注视着丁玲,也像老大哥的副产品一样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

即便不能对身边人所经受的苦难感同身受,也请不要成为压弯他们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类
读书

伊布将意甲冠军献给他

周末的周杰伦演唱会重映和英超、意甲收官战让人暂时忘却了眼前的烦恼。十年后米兰双雄先后夺冠,许多七零后意甲球迷大呼过瘾。

AC米兰的精神领袖,四十岁的瑞典人伊布拉希莫维奇在率队重夺意甲冠军之后,深情地谈起上月病逝的经纪人和伙伴米诺·拉伊奥拉,伊布说:“这是我在没有他的情况下赢得的第一个奖杯,他告诉我要回到米兰并帮助俱乐部重返巅峰。我把这个奖杯献给他。”

在自传《我是伊布》中,描述了两人相识的过程。伊布向采访过他的记者泰斯咨询适合他的经纪人人选,其中一个是个“黑手党”,“我觉得黑手党挺好的!”“我就猜到你会这么说。”“太棒了,安排个时间让我们见面吧!”

初见拉伊奥拉时,伊布还在心里嘀咕“这个又矮又胖的家伙真的是个经纪人吗”,但很快就被他“坚定有力、不绕弯子”的说话方式所吸引。

“你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球员吗?还是说,你只想多赚点钱,然后穿戴着这些行头到处显摆?”

“不,我想成为最好的球员!”

“好!要知道,如果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球员,名表豪车之类的东西也会随之到来;但如果你只追求金钱,那么你什么也得不到。你懂了吗?”

“懂了。”

“那就考虑一下吧,考虑好了就告诉我。”

伊布还没回到车里,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他,想要马上开始合作。

“成。但如果你想跟我合作,你就得听我的。”拉伊奥拉说。

“当然啦,没问题,你说吧。”

“你得先把你的车都卖了。你还得把你的表都卖掉,然后训练时比以前努力三倍,因为你现在的数据真是太烂了。”

多年以后,伊布依然是最有个性的那一个,也早已为世界上最好的球员之一。

在AC米兰夺冠前一小时,曼城以最戏剧性的方式卫冕了英超冠军。早前因为再一次在欧冠铩羽而归,主帅瓜迪奥拉和埃弗拉打起了口水仗,起因是埃弗拉说:“曼城需要领袖,但瓜迪奥拉不想要领袖。他不想要有个性的球员,他自己就是领导者。这就是为什么当曼城遇到困难时,球队没人能力挽狂澜。瓜迪奥拉无法培养有个性的人。”

如果读过《我是伊布》,对这番评价就不会感到陌生。瓜迪奥拉和伊布似乎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欢而散也在意料之中。

即便不是足球迷,也一定会被书中伊布的经历所吸引,并且更加理解那些在艰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才。他们的张狂背后还有更多的言不由衷。但是我相信,当伊布抽起雪茄的那一刻,是真的很想念拉伊奥拉。

分类
读书

谁还在乎格里高尔?

由戈尔出镜、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电影An Inconvenient Truth在大陆被译为《难以忽视的真相》,而台译《不愿面对的真相》似乎更接近本意。inconvenient在这里就是指“不合时宜、令人为难”。同样是讲全球变暖,比尔·盖茨所写的《如何避免气候灾难》的中译本更名为《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非典时很多人读了加缪的《鼠疫》,而新近发生的历史则更适合读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变身甲虫,成为全家人“不愿面对的真相”。起初是“不合时宜”,后来逐渐演变为“令人为难”。

故事的开头因为入选中学课文而尽人皆知,但只写到主人公身体的变形。后面一家人对他态度的变化,才是小说最精彩却又最残酷的部分。

最终,格里高尔在饥饿和悲伤中死去。他的父母和妹妹如释重负,书中写道:

“一家三口随后相偕离开公寓,搭电车到郊外去,他们已经好几个月没这么做了。温暖的阳光洒进车厢,里面只有他们三个人。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商量着未来的前景,结果发现仔细想想,一家人的前景并不差。”

分类
读书

从塔希提到横店

不知什么原因,毛姆的书似乎总被当成“心灵鸡汤”,以至于上学时从没想过要读。刚刚读完《月亮和六便士》,也庆幸没有因过早读它而简单地将其视为某种精神感召。

书中的主角为了画画抛妻弃子、流浪街头,并最终像高更一样来到了塔希提。他的经历让我想起电影《社交网络》中对扎克伯格的评价,“You are not an asshole, Mark. 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你不是一个烂人,马克。你只是特别努力想变成烂人。)

这种自我毁灭式的艺术追求对身边的人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一心想要帮助他的荷兰人的悲惨遭遇反倒成为全书最打动我的部分。

小说叙述者说,“我并不认为他(主人公)到这里(塔希提)就变得没那么粗鲁、自私或野蛮,但这里的环境更加宽容。”原因是“这里各种形状的孔都有,无论什么样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横漂”常被影视剧描绘成现实中的“追梦者”,而《纪实72小时》中一位在街头唱歌的福建女孩或许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都不想要离开横店,因为我觉得横店这条街嘛,就是唯独可以让我们在这里唱歌,别人也不会骂我是神经病。”

与其渲染、仰慕书中主人公的偏执,不如思考宽容从何而来。如果每一条街都是巴黎、塔希提或横店,那么艺术与生活、天才与普通人,以及人们常说的梦想与现实,也不必隔得那么远、伤得这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