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作

写公众号的5个好处

一个不太花钱的爱好

现代人的很多爱好都是钱堆起来的,无论是登山、潜水还是高尔夫、滑雪,买装备和找教练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更不要提收藏和购物了。相比之下,写公众号时可能为了看电影充个会员、兴之所至给读者发个红包,并没有太多额外的开销,可谓是一项成本极低的爱好。

让关心你的人知道你还活着

即便是家人或最好的朋友也很难保证每天联系,更不要说深入讨论什么问题。定期更新公众号可以让关心你的人知道你最近在想什么,遇到共同话题就聊几句,也避免了为联系而联系的尴尬。

多了一个起床动力

每天早上公众号会更新昨日阅读量、最近阅读前十名等统计数据。醒后看一看谁又来刷我的文章了,是不是比种树抢菜更有意思。

将所有的想法记录下来

据说如果回答足够多的问题,就可以将一个人的全部思想都保留下来。公众号相当于提前把记忆“上传”,和存在云端的照片差不多。

身体力行西西弗神话

无论前一天的阅读量如何,新一篇文章永远都是从零开始。不断推巨石上山,再任它滚落,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但又觉得每天都是不一样的。

分类
写作

你的午夜副刊

豆腐块文章第一次见报是在初中时,写的是放学踢完球后有个同学向我借了两块钱买水,后来就黑不提白不提了。也正是那两块钱让我挣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此后,就陆陆续续向《北京晨报》投稿,写过非典停课的经历,也抒发过“爱上层楼”的情绪。

以前,我爸总喜欢买橙黄色的《经济观察报》,每次我都会翻出副刊来看,那里似乎有一个特别美好而又丰富的世界。

如今《北京晨报》已停刊多年,而那份“理性、建设性”的报纸也随往事远去。我重新仿照记忆中的模样写些无关紧要的文字,却总被问起主题到底是什么。人们不再看报纸了,甚至忘了曾经有一个叫做副刊的精神家园,它让年轻人成长,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的愿望就是,当你打开这里的每一篇,就像看到自己第一次投稿,虽幼稚但真诚。或是你迫不及待翻到的评论文章,无论怎样侃侃而谈,但总有一颗理性而不失温度的心。

分类
写作

自媒体的故事

从第一篇“二黑的故事”起,已经写了四十天,首发平台也从百家号换成了现在的公众号。

前两天看到许老师在《圆桌派》中提到“自媒体教程”与他过去接受的写作训练完全相反。我在体验过自由落体之后,也不准备什么“垂直”了。无论写什么,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

我还想通一件事,就是每个人认识的所有人里,可能只有三到五个人会对我写的东西感兴趣。我认识的人已经找完了,就看你们能不能帮我找到你们身边的那几个人了。

我最早一次“自媒体”经历是小学时将作文本租给同学。后来老师给家长告状,说同学想看的话,就应该给他们看,怎么能收钱呢。现在,不仅不收钱了,还得给关注的人发红包。

高中时,我也写过一些东西,然后把电子版卖给同学,还有老师。我永远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笑眯眯地说他手头没有钱,后来在我的坚持下,掏出一张5元纸币给我。

大学原本报的是新闻专业,开学没多久,我就开始写一份个人英文周刊,通过email发给认识不认识的人,坚持了50多期。那时还没有什么公众号,甚至没听过“自媒体”这个词。周刊有一个标语,叫care, dare & share(关心、敢言和分享)。如今若作为午夜副刊的宗旨,也还算合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