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

​你会重学ABC吗?

最近总在小区里碰见一对说英文的父子。大概是父亲下班后,趁遛弯亲自教上小学的孩子英语。

想起小时候曾因email一词的读法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我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只因为“我爸是搞IT的,他不可能错”。不禁为我在小区撞见的小朋友捏一把汗,虽然没太听清他爸到底教了什么,但口音确实挺重的。所幸的是,父子俩有说有笑,学得很开心。

有趣的是,有些英语不错的人反倒是在念英文字母时有口音。其实也不难理解,字母甚至都不是英语老师教的。

还有些时候,你对某个单词记忆深刻,只因当时的英语老师很有魅力。比如这个让人崇拜的老师说flesh是肉,是人肉,而不是果肉,教室里哄堂一笑,你一直记到现在。如果你不查字典,可能永远不会知道,flesh既可以是人的肉,也可以指果肉。

那些你曾经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可能并没有经过你的检验和思考。可惜很少有人想到这一层。不就是ABC嘛,谁不会啊?

分类
电影

《再次出发》:你还相信吗?

相比《爱乐之城》,我更喜欢另一部音乐电影《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Begin Again)。可能是因为我从没有去过洛杉矶,但曾在纽约短暂停留。影片的开头,在酒吧里,女主人公不情愿地被朋友拉上台,唱了一首她刚写的歌,而台下吵闹的观众中一名落魄的音乐制作人已在心中为她完成了编曲。于是,这次纽约邂逅让两人有机会再次出发。

不知有多少人经历过这首歌中所唱的情境,“独自站在地铁站台/身边行囊就是你的所有/突然死亡也变成了解脱/你已经走到了尽头/生活也没有了意义/地铁缓缓开进站台/痛苦趁黑暗慢慢侵蚀/你敢迈出最后一步吗/迈出一步/再不能回头……”。在绝望时遇到一个懂你的人,也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电影的整体基调是轻松、愉快的,情节也在意料之中。至于为什么仍会被这类电影所打动,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依然喜欢好听的歌,相信梦想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奇妙际遇。

分类
读书

如何理解父母?

二黑刚回来时,读了几本猫书。其中《寻猫启事》一书的作者南茜·戴维森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因为自己的猫走丢而开始关注街头巷尾形形色色的寻猫启事。在讲述猫咪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她的工作经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反倒是她提供咨询时的经历:

“在治疗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客人想象他们父母的本质——如果他们无须与自己的缺陷抗争,尽最大努力好好生活,一切会怎么样?当客人想象脱下面具、卸下防备的父母,看到他们想要对孩子付出的爱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时候,客人的肩头逐渐放松,呼吸随之平缓。修复过去创伤的最好方式,其实是修复他们的现在”。

无论你处于怎样的年纪,或许当你最终与父母和解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已倾其所有。

分类
社会

自杀风险筛查须审慎

相信读过柴静《看见》一书的人还对第三章《双城的忧伤》记忆犹新,事件的背景是“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如今,将近20年过去了,上海因多所中小学的调查问卷中,涉及与自杀相关的题目而引起热议。

自2014年以来,自杀成为美国10-24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设计的自杀风险筛检工具为8岁以上的就患者提供筛查,包括“在过去几周,你是否希望自己死了?”、“你是否尝试过自杀?”等问题。

在缺乏辅助机制,对全体学生做类似甚至诱导性更强的调查显然是不妥的。但无论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不应该因此回避这一议题,尤其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什么都不懂。美国Huntsman Mental Health Institute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家表示,“我们甚至看到六、七岁的孩子报告有自杀的想法”。希望事件可以再次唤醒人们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分类
话剧

《恋爱的犀牛》:明明很受伤

王小帅的首部网剧《八角亭迷雾》有一个隐秘的遗憾,就是郭涛始终没有出现。如果你是话剧迷,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不知道凑齐两对儿马路和明明能不能召唤神龙。

当然,看到吴越和郝蕾飙戏已如时光穿越,特别是她们还演了两代人。

我曾在剧院看过初版的《琥珀》和《艳遇》,但只在VCD里看过郭涛版的《恋爱的犀牛》。其中最迷惑我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知道眼前的世界不是你在另一个世界的另一张床上做的另一个梦呢。

看话剧和看演唱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一个要花最多的钱,买最近的票才能看得清。一个是坐多远都无所谓,只要自己唱得爽就行。

和那些说欠《大话西游》一场电影票的情况不同,我后来在蜂巢看的那版《恋爱的犀牛》中,马路像一个卖烤羊肉串的,不知道新一茬的文青有没有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