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京飯店」濃郁的裝修風格截然相反,這家泰國小館中沒有堆砌任何的異國元素,進門時也不會像亞洲超市那樣聽到「薩瓦迪卡」的問候。不知甚麼原因,一句英文都不會說的老闆將她的小飯館命名為「洛杉磯咖啡館」,牆上貼的照片是夢露和55號公路。
兩次周末去都是她的女兒幫忙翻譯,不會說瑞典語的食客碰上不會講英語的老闆,在這座小城裡終歸是小機會率事件。和《街頭絕味:亞洲》中的Jay Fai一樣,她也是一個人完成幾乎所有的工作,上菜時她會把桌上的魚露和白醋擺到湯粉邊上。
如同很多開餐館的移民家庭,能通曉當地語言和鄉音已經足夠好,她還不會說話的外孫也將在這兩種語言環境中長大。如果說這世界上與北歐在氣候、文化上處於兩極的地區,一定有熱情奔放而又陽光普照的東南亞。
和國內的泰餐相比,這裡其實更像以前街頭的桂林米粉或現在的沙縣小吃,但能在多雨的深秋吃到一盤鑊氣十足的咖喱飯,還有甚麼別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