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好想看手机啊”

前天早上半睡半醒之间打开手机,发现有读者留言问我“25美分要换谷爱凌头像了吗?”,我先是一愣,然后回复道:“你再读一遍”。

我们每天离不开手机,很多时候只是期待打开信息的那一瞬间,至于内容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这正是瑞典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在《手机大脑》一书中所关注的问题。

无论愿意与否,我们总能从很多事情中找到背后的生物学依据。比如之前写过的水浒强人心理,是因为“信息情报不足以支撑我们做出理性判断时,大脑最终会以情感的形式告诉我们答案”。

比如“真正吃到羊头肉后总不及痴想时所想象的香”,是因为相比于食物、他人的认可、新体验等能够刺激大脑奖赏系统的事物本身,“对于它们的‘期待感’才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期待’最能使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活跃起来。”

读到一半时,我打开了手机设置中从未留意过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发现日均使用时长竟超过了9个小时。而作者在附录中说“如果一定需要规定一个时间,成人或儿童使用手机和面对显示屏的时间不应该超过2小时”,这对于使用电脑办公的人而言当然是天方夜谭。

但是如果连社交媒体的从业者都承认“我们制造出的反馈路径的确会使人们分泌多巴胺,但此举十分短视,会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被手机牢牢控制的人们又怎能不感到警醒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