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北京,在成为博物馆之前

京剧、胡同、四合院,当这些看似属于北京的元素拼凑在一起的时候,就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北京吗?黄磊、刘奕君主演的喜剧《张卫国的夏天》可以作为消遣,但和《菊次郎的夏天》还差得很远。

在《重写旧京》一书的导论中,作者季剑青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描写了“钟鼓楼地区一户四合院的众生百态,钟楼和鼓楼这两座古老的建筑,只是充当胡同生活的背景”。曾几何时,“钟鼓楼是作为公共报时装置而存在的……暮鼓晨钟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自然节律,钟鼓楼因而深深地嵌入普通市民的日常起居之中。”

这不禁让人想起伍尔夫描写住在威斯敏斯特的人听到大本钟敲响时的微妙感受:“听哪!钟声隆隆。先是提示音,音色悦耳,再是报时声,势如破竹。沉重的钟声在空中环绕,直至消逝”。

而如今“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作为文物的钟鼓楼,连同作为古都的北京,都一起被“博物馆化”了。正如书的副标题“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所示,作者就是希望带读者一起去看看那个成为博物馆之前的北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