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从塔希提到横店

不知什么原因,毛姆的书似乎总被当成“心灵鸡汤”,以至于上学时从没想过要读。刚刚读完《月亮和六便士》,也庆幸没有因过早读它而简单地将其视为某种精神感召。

书中的主角为了画画抛妻弃子、流浪街头,并最终像高更一样来到了塔希提。他的经历让我想起电影《社交网络》中对扎克伯格的评价,“You are not an asshole, Mark. 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你不是一个烂人,马克。你只是特别努力想变成烂人。)

这种自我毁灭式的艺术追求对身边的人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一心想要帮助他的荷兰人的悲惨遭遇反倒成为全书最打动我的部分。

小说叙述者说,“我并不认为他(主人公)到这里(塔希提)就变得没那么粗鲁、自私或野蛮,但这里的环境更加宽容。”原因是“这里各种形状的孔都有,无论什么样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横漂”常被影视剧描绘成现实中的“追梦者”,而《纪实72小时》中一位在街头唱歌的福建女孩或许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都不想要离开横店,因为我觉得横店这条街嘛,就是唯独可以让我们在这里唱歌,别人也不会骂我是神经病。”

与其渲染、仰慕书中主人公的偏执,不如思考宽容从何而来。如果每一条街都是巴黎、塔希提或横店,那么艺术与生活、天才与普通人,以及人们常说的梦想与现实,也不必隔得那么远、伤得这么深。

“从塔希提到横店”上的一条回复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通过分析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将其与现实中的“追梦者”联系起来,并对他们的偏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描述塔希提和横店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宽容的思考,说明了宽容是从何而来的。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读者来说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